(三)社会实践层面
以实践育人,不断开拓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这是每所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不断拓展眼界和提高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近年来,各校主要通过打造志愿实践平台,成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志愿者活动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三下乡”“进基层”“到一线”品牌社会实践活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印发了《关于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在全国率先打造志愿者之校,开发全国首个“志愿服务储蓄银行”,创办文明出行、公益服务、爱心传递等100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说服力、吸引力。
(四)文化育人层面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难看出,各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既重视了显性教育,也重视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了“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比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大连职院读书季”活动,以促进读书、文化、学习为主线,注重“书香校园”思想内涵的挖掘,同时配合书画艺术作品大赛、名人讲坛、高雅艺术进校园、名著佳片赏评等活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传承校训为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契机,打造了“成人礼”、传统文化体验日等文化活动。
三、在把握规律中探寻发展路径
通过对全国优秀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势分析,我们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也在把握规律中探寻发展路径。
(一)构建课程体系,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要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古今中外优良传统是必由的逻辑理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代青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以保持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二)拓展实践平台,开展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
一方面,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推进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推演、角色扮演以及理论与实训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现“有效性学习”。另一方面,施行项目化实践行动。通过创新开展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项目化行动,探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一体化、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体化、社会实践与产学研一体化的途径,深化社会实践的内涵发展,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发展空间,“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切身实践,使学生的知、情、意全身心投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
(三)塑造文化品牌,培育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要将专业要素、人文要素、校园文化融入有形的物质建设中,推进校园景观、道路、楼宇、文化阵地命名工作,充分利用条幅、提示板、雕塑、文化长廊等载体,通过标语引导、墙壁提示、挂像感召等,让师生自觉自愿地感受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行为文化层面,要精心培育具有学校特色、反映学校师生价值追求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努力形成符合高校青年学生特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活动体系。再次,在文化传播层面,注重以大众传媒为工具,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强化舆论导向功用,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合唱,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舆论环境。最后,在文化仪式层面,注重推进仪式活动的形式改进与内容创新,了解优秀传统“敬礼”和“致意”等各类仪式的文化象征意义,发挥仪式的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培育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载体和路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