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是开展科研育人的前提,对于营造科研育人氛围、推动科研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科研管理主要通过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来实现资源效能最大化,高校科研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平台资源、场地资源和管理制度等。第一,理顺科研与管理的关系,实现对科研的服务支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三个部分,其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从事科研信息宣传、组织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科研项目进展监督等工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的主要作用是协助支持开展各系科研申报、结题等工作。科研管理人员主要是对具体的科研工作进展进行管理,包括经费使用、器具购买等。科研管理人员直接从事项目的管理,对于规范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行为具有很好的监督作用,科研人员是科研管理的对象,也是科研育人的关键主体,主要是高校各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关系高校整体科研水平,是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内涵建设以及软科学建设的关键力量。科研人员要有热爱科研、潜心科学研究的品质。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服务力量。第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科研工作良性运行。良好的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提升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具有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及时落实国家关于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为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第三,整合科研资源,提升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地方农林院校在开展新农科建设过程中,要积极融入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地方乡村振兴计划,通过科学研究推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
2.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是开展科研育人的活动载体,高校科研活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活动,是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升科研素质实现科研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科研活动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竞赛以及科研创新等三类活动。科研训练活动主要是高校开展的实验训练活动。农科专业作为生命科学专业,需要大量的科学实践来实现,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实验实践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系统学习解剖技术、显微镜技术、切片技术等基本的科研技术,为开展科研竞赛活动和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科研竞赛活动主要包括国家、省、市举行的各类竞赛类活动,如水产技能大赛、水族箱造景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类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整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并能够独立地进行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论文。科技竞赛活动是开展科研育人最直接的实践载体,学生能够对科研流程形成完整的认识,进而对于科研愿景形成合理的期待。科研创新活动是科研育人的拓展资源。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行业所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旨在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创新高地。如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科研创新项目,深入产业一线,了解产业需求,破解产业难题。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敏捷、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极高的热情,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地方农林院校在推进新农科建设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参与企业科研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对科研的完整认识,沉淀对科研的深厚感情,筑牢科研素养基石。
3.科研评价考核
良好的科研育人机制需要科学合理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时任教育部长的陈宝生指出:“科研评价是指挥棒,这个评价体系不能仅仅是依据国外的,而是应该结合中国实际,科研工作说到底要面向国家战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①当前,国家为进一步解放科研生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破五维”“摘帽子”工作,将技术研发与生产应用相结合,推动科学研究落地生根。地方农业院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理应发挥自身专业和产业优势,深度参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新农科建设着力破解当前农业发展技术落后、农村发展后继无人、农民素质整体偏低的共性问题,切实改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构建适用于新农科发展的科研评价体系,深度解绑不利于科研育人的各种陈规旧制,实现科研育人全流程无障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建立科研育人激励机制。发现问题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要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首创精神,对积极吸纳青年大学生的科研团队进行考核激励,对青年大学生团队成果给予奖励。还要建立应用推广制度,及时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推向产业,全面做好产学研的对接工作,对于落地科研成果及时宣传、形成示范效应。此外,还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不断优化考核评价标准,构建导向正确、科学合理的分类科研评价标准,用合理规范的制度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潜心钻研、锐意创新、不断进步,在科研实践中增强学生参与科研的贡献感与获得感,发挥科研评价的育人功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