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研究》:
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具备情感激发的功能
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既能够有效解决贫困学生上学困难、中途退学的问题,还能够激励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具体而言,这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所具备的精神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是我国政府为确保贫困学生享受到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制定的。贫困学生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直接受益者,能够深切感受着国家的关爱。
一方面,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能够明显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当代高校学生基本上出生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年代中,并未经历过与国家共同奋斗、共同承担的时期,他们对国家的整体认识相对较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充分发挥资助平台的作用,将爱国情感教育融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将情感教育、伦理教育融入生活实践中,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国家的理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另一方面,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还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正确的、科学的爱国行为。情感的确立往往被视为行为形成的前提条件,而行为的形成又是情感确立的发展要求。具备了爱国情感,爱国的行为也就随之而来。高校参与学生资助的工作人员只需对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形成的爱国情感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够促使这种爱国情感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帮助学生自觉养成科学合理的爱国行为。
(二)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实践证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为贫困学生提供物质上的资助的同时,还有效增强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感、民族归属感。
首先,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播国家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使得学生及其家长充分认识到国家资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对自身的关怀。
其次,高校从事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辅导员与这些贫困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等各方各面,并积极鼓励这些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而成人成才,通过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熏陶,以思想教育拉动学生行为举动的转变。
最后,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恩行动能力。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经济上或者物质上的扶持,还能够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经济上和物质上的资助能够保障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能力及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更好地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还能够增强学生感恩行动能力,使他们在未来工作及生活中有更大的能力传输这种感恩情怀,进而开展感恩行动。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方式顺利完成了学业,使得他们从接受资助到参加工作均能够怀揣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观念,达到育人的实际成效。
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具备心理疏导的功能
(一)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高校作为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学生的心理状况、生理状况、外部环境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若学生不能够及时适应这种新的转变,便会催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若出现的这部分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便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不利的影响。高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作为一种专项资助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尊心。高校通过对受资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加之学生自身积极参与到奖学金评定、勤工助学等各类活动中,帮助受资助学生不断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自尊心。
第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与到勤工助学、奖助学金评比等活动中,贫困学生与其他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帮助这些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掌握与他人进行交际活动的技能,继而不断改良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能够适当转变学生应对事物的方式。学生广泛参加有偿型的资助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体味到只有付出才会收获一定的回报,逐步转变被动接受资助的心理,继而加强自身的独立观念及自我实现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