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鼓之名的来历,在瑶山邵氏宗谱中可寻到踪迹。
清道光年问的《瑶山邵氏宗谱》最早出现“石古”之名,邵氏“九十五世,传至瑞公,由淳安合洋迁于寿邑之河南居。瑞公传四世至元孙眩公,眩公爱幽雅之所,厌市井之繁,遂卜宅邑西瑶山石古而居焉”。此前的邵氏宗谱中只日瑶山,未有“石古”。
《瑶山邵氏里居记》多处记载了石鼓村名。
一处是“邵氏居住于此,或日此地山川秀丽,怪石林立,古色苍然,故号为石古”。
其次记述“村左有洞,洞门悬石如钟,叩之有声。因有石钟,又谓之石鼓”。为什么称之为石鼓而不称石钟?释日,钟、鼓同类,“古”“鼓”同音,且之前又有石古之名,故称“石鼓”更贴切。
三日石古“村口石立如内顾,故谓之石顾”。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前两种说法今已无从验证,而“石立如内顾”是稍年长的村民亲眼所见。
进入鼓的第一个自然村叫桥头,村的西面有座山,半腰陡峭石壁上立一巨石,极似老妪,头挽发髻,侧目回望,端坐莲台,慈祥和蔼,村人称其为“石老娘”,并将其当成观音菩萨来供奉,以求保佑一方平安。过往行人经此,也对这“石老娘”敬畏有加。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神秘的“石老娘”被装上炸药,一炮削去大半。当然,绝大多数人只知“石老娘”,却不知它与石鼓村村名有关系。
石古、石顾、石鼓,听音相同,但对一个村的称呼而言,文字表述显得紊乱,所以《建德县志》《建德市地名志》从规范的角度,定“石鼓”为合法名称。因瑶山“古色”早已褪尽,“石钟’’也无处可寻,“石老娘”早已面目全非,称“石古”“石顾”让人费解。石鼓自然村对面有一座巨石成山,远看形似一尊突兀的大石鼓,故今以石鼓命名,名副其实。
金鸡传说
瑶山邵氏宗谱提到,早年的寿邑县志记载,石鼓村有一座鹅笼山,“乃艾溪一派之发源地”。此山名知者甚少,但金鸡岭、金鸡山脚、马园里、鹅笼庙这些地名依然沿用,并有故事传世。
民国《寿昌县志》载:“昔有异人过此,闻石中有鸡声,剖之,得一鸡,金色。”这里说的便是金鸡山脚。传说很早以前,有两个神秘之人来到石鼓的西南山上,背着山锄四处寻宝。他们认为,这座山上有两只金鸡每天下金蛋,谁得到就能富甲天下。某日,他们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循声而至,果然发现一岩石洞里两只金鸡露出了耀眼的金翅,他们兴奋地跳了起来。时值中午,烈日当空,两人饥渴难忍,而金鸡只现金翅,贸然敲挖怕伤了它们。宝贝谁得自有天数,是谁的,谁也抢不走。于是他们信心十足地掩好了石洞,决定下山,吃饱了再来。
不料想,二人刚端起饭碗,天空中突然传来奇怪的鸟叫声:“天子有难!天子有难!”他们抬头一看,金光闪烁,一对金鸡灿若凤凰,从他们头顶疾速飞过。两人大惊:“不好!”正待起身,只觉一阵旋风掠过,他们带来的那匹白马仰天长啸一声,四蹄腾空,朝着东北方向呼啸而去,赶往新桥遥岭古道拯救天子去了。等他们再到山中,洞中石壁上只留下了金鸡的身形。从此,那座山就被称作“金鸡岭”,山下也随之被称作“金鸡山脚”。两个寻宝人丢失白马的地方叫作“马园里”。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