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电化教育的传入成型》:
(三)对电化教育的认识
舒新城自身一系列的电化教育活动,为他的电化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而对电化教育的钟情致意,又加深了他理论研究的深度。
舒新城认为,“一切教育之设施都是为改善受教者的生活,一一包括知识、技能及德性”。诚然,电化教育在改善与提高学习者的知识、技能与品德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自然属于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得力设施,是教育设施随着历史发展与演进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到19世纪,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图表、模型与照片也成为教学的工具。及至20世纪中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使电影与无线电广播成为“教育上更进一步的工具”。舒新城正是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论证了电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与其他教育设施相比,电化教育的出现是其时教育方法的一种革命。因为从施教方法与效果来看,电化教育与其他教育设施相比,是一种最经济、最广泛、最便利的施教方法。所谓最经济,从施教的角度看,电化教育设施中的一卷教育影片或者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可以使无数人受教。与班级授课制相比,可节约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以较少的教育投入收到更大的教育效益,所以会“省得多”。所谓最广泛,从受教的角度看,电化教育方法扩大了受教者的范围,突破了阶层与性别等一切限制,“任何人可向广播台和影片受教,无男女老幼贫富阶级之分”,因此,与任何传统教育方法相比,要“广泛得多”。所谓最便利,从电化教育本身特质上看,电化教育可便捷地把教育输送到任何地方的任何个人。所以在施教方法上,电化教育因受教面广、经济实惠又能突破教与学的空间关系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
在电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舒新城强调了电化教育是教育方法变革中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例如,利用这些工具,可以使学者对于其所要学的科目有具体而实际的了解,加速其课本阅读、从事实验与参加实际活动学习的时间等。同时,舒新城亦指出,“它们不过是自然科学实验室、公民教育作业室等等中比较有效的另一套实验与示范的工具而已”,即限定了电化教育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强调它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他还提醒教育界人士,在看待与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上应具有理性的眼光,电化教育“虽然是优良的教学工具,是有效的、必要的,其重要性不亚于各种仪器与图表”,然而它们并不是万能的。在运用于教学时,不能替代教科书和仪器等,还需要其他教学上的工具如课本、图表、仪器之类的教育设施相互配合。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更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在对电化教育手段的选择与使用上,要求教师“善为利用”,不仅要求电化教育适合于教学的内容,而且要求电化教育与其他教学工具灵活配合,真正给学生以“活的知识与技能”。
舒新城对电化教育的教育设施论或者工具论的见解,摆正了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对技术万能论把电化教育当作教育教学的灵丹妙药的认识,起到了一种纠偏的作用。因此,在电化教育的本质属性上,舒新城认为,电化教育作为实施教育的工具,其本质是辅助教育的,是教育设施演进到现阶段的一种新型设施。在对电化教育属性及价值论证的基础上,舒新城指出,既然电化教育是教育方法的一种革命,在电化教育盛行后,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那么怎么转变呢?在他看来,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要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其一,教育作为人类改善生活的一种工具,是全体人类必须享有的权利,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其二,舒新城认为,电化教育不仅改变了知识传输的方式,而且师与生的分野、教与学的界限也将不再分明。教育者必得转变知识授受中由师到生的单向传递观念,要有师生角色互换的意识。其三,因电化教育的便捷而使教与学的时间缩短,学习的时间与机会增多,教育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其四,是电化教育的效力,可以“无远弗届,无孔不入”,教育者要怀有接受并拥抱它的这种观念,使之成为沟通人类意识、消除人类隔膜的有力工具。基于此等认识,舒新城寄望于电化教育之发展进而促成大同世界的实现。在对电化教育属性及价值认识的基础上,舒新城对其时教育者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所提的上述建议,在今天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领域,依然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在对电化教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舒新城指出了当时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国家的时代使命。在阻碍其时电化教育发展上,舒新城从自身推行电化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其时中国实施电化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即经费、电源与人才问题,尤其是人才问题。他认为,电化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而成效极少,“人才问题是一大症结”。电化教育因需掌握技术、艺术与教育而难以得到合适人才。对于这些问题,舒新城在为教育部制定的《在基本教育中推行电化教育的计划》中予以解答。如在人才训练上,舒新城认为,各种人才的训练需要工作去配合,而工作又需要适当的设备。因此,最好的人才训练办法是由现有机构如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教系、金陵大学理学院影音部去负训练之责,并倡议仿行法国办法,即由国家设立专科大学,专门从事各项高级人才之教育与训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