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激变的社会与繁荣的文坛
晚明七十馀年是明代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观点、思想、学说在这里交汇、碰撞、激荡,整个社会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一方面是从宋明道学转向清代朴学的枢纽,另一方面又是中西两方文化接触的开端”。程朱理学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逐利意识高涨、阳明心学俗化下移、释道耶等各种冲击下,变得异常尴尬和无力:它既不能挽救社会现实危机,又不能于社会思想起到起衰救弊的作用,这使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士人对正统理学思想产生了普遍怀疑、迷茫和思索。社会巨变面前,士人队伍产生了分化,而发达的市镇经济、日益多元的思想为分化了的士人提供了不同的路径选择,士人用这些或新或旧的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晚明严酷的现实影响到世道人心,而士人心态对文学、艺术等的影响极为深远。
晚明士人的诗文中鸣国家之盛的宏大理想、自信心态与中前期相比弱化了许多。朱元璋驱逐胡元,恢复汉制,思想、文化领域激荡着一股盛世回归的豪情,有《鸣盛集》这样的作品出现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永、宣之际笼罩诗坛六十余年的台阁体雍容华贵,其实也是国家气运在文学领域的映射。继之而起的茶陵派、前后七子派反对台阁体冗沓肤廓、万喙一音,但本质还在以盛唐为法,而正在上升的社会也是士大夫们诗宗盛唐的重要基础。进入晚明,士大夫的心态开始起了变化,少数胸怀家国天下大任的知识分子,面对一个日益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挺身而出,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斯民于水火。但付出愈多,受到伤害愈大,他们以自己的悲壮气节为他人敲响了警钟。大部分敏感的士人在这天崩地裂的前夜,预感到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来日无多,他们焦灼、痛苦、失望、无奈,相当一部分士人由自信、自尊、自重走向了自适、自娱和自慰。晚明士人光怪陆离的精神外表下,是灵魂的沉重叹息。
晚明诗坛流派众多,论争激烈。流派众多、论争激烈其实是好事情,它有利于文学、艺术发展。但这论争常常和党争搅在一起,没有是非,满是义气,心浮气躁。在众多流派中,复古派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诗派,它与晚明崛起诗坛的公安派、竟陵派及各地各具特色的地方诗派一起构成了晚明多姿多彩的诗坛风貌。在众多地域诗派中,福建闽派值得注意,自明初“闽中十才子”后,有明近三百年间,其诗学理想始终不易。晚明的闽中诗坛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晚明
按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定义,远古时期即有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真正蔚为大观,成为一股世界洪流,则始于明代中晚期,确切地说始于正德、嘉靖时期。这一时期,不但经济领域发生巨变,政治、思想、文化、士风、民风等与前期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引起了当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及普通士人的关注和思索,也成为以后中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可以说,明代中晚期的社会思潮已经孕育了近代社会的因子,姑且将这一时期称为“前资本主义”时期。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激变的社会与繁荣的文坛
第一节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晚明
第二节晚明文坛风貌
第三节晚明福建文坛概说
第二章世家与远志
第一节家世渊源
第二节人生经历
第三节思想及人格心态
第三章谢肇淛的一百八十卷
第一节史部著述考
第二节子部著述考
第三节集部著述考
第四章交游与结社
第一节地域诗人交游考
第二节与不同流派诗人交游考
第三节结社
第五章诗尽平生
第一节《小草斋集》的内容
第二节《小草斋文集》的内容
第三节诗文艺术特色
第六章率循古法与特造孤诣
第一节从《沧浪诗话》到《小草斋诗话》
第二节主要诗歌理论
第三节诗论小节
第七章总九流而出之
第一节光怪陆离的小说世界
第二节《五杂组》与晚明士人心态
第三节小说理论
第八章流响
第一节对闽中文献的整理
第二节自觉的诗坛救弊意识与行为
第三节万历后期闽派“三兴”的主要推手
结语
附录1:谢肇淛著述辑佚
附录2:谢肇淛简谱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