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遍世界博物馆:印度国家博物馆 (太过瘾,一口气看懂印度文明五千年!)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60538
  • 作      者:
    梅辰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 超级实用的博物馆观览指南。包含打卡博物馆的bi备知识:场馆的建筑历史与布展特色、馆内藏品的鉴赏技巧、背景知识的趣味科普……

2. 浓缩人类文明精华,域外文化大百科,高性价比“人文历史通识课”。

3.打破时空障碍,足不出户环游世界、看遍人类文明瑰宝,省时省力。

4.资深博物馆达人的泡馆经历分享,带你正确有效地游览一座博物馆。现场第一手资料,300多张实拍美图+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真实可信,专业实用。



编辑推荐

v 印度5000年国宝图鉴,囊括馆方不轻易出展的罕见文物: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真人相貌与身形的佛像;古印度哈拉帕文明的重要物证——青铜舞女;古代印度宗教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造型艺术与青铜制作技术巅峰之作——舞王湿婆青铜像……

v 博物馆里的奇妙印度史: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阿育王与桑奇佛塔;贵霜王朝与犍陀罗佛像;笈多王朝与印度教信仰;莫卧儿王朝与印度细密画……

v 深挖宝藏的背后故事,揭开人类文明之谜:北纬30°纬线上神秘消失的古代城市;4000多年前的印度印章上刻着苏美尔人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佛陀居然身穿希腊罗马式长袍、长着希腊化面孔;中国人的盖世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来自印度吗;印度细密画艺术受惠于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子孙……

v 解读印度造型艺术的深邃意蕴,领略另类东方美学:妖娆妩媚的 “三屈式”女子雕像;程式谨严的印度佛陀造像;世俗化、张力十足的印度教诸神造像……

v 手把手教你鉴宝,积累文博知识,秒变博物馆达人:什么是“轮展”;如何判断文物的价值;什么是干漆夹苎工艺;怎样区别佛像和菩萨像;如何欣赏佛教造像;怎样识别印度教诸神的化身……

v 从博物馆开始的印度之旅:1.打卡印度知名景点和历史古迹:风之宫殿、阿格拉红堡、泰姬陵、阿克巴大帝陵、琥珀堡……2.剔除刻板印象,重新认识印度:“开挂”的印度交通、精妙的印度建筑艺术、自信的印度美女、独特的印度哲学……

v 锁线裸背,180°平摊看图无死角;进口纸张,久放不黄;全彩印刷,还原博物馆光影色调,不去现场也能沉浸式看展 。


展开
作者简介

  梅辰,文化行者,旅行家,资深博物馆作家。曾到访世界各地数千家博物馆,足迹遍及欧亚美非。获奖畅销书作家,已出版人文、文博类著作7部。网络平台文博类知名作者,被粉丝们亲切称为“辰馆”。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参观笈多王朝艺术展厅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笈多王朝以及印度教做一些简要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欣赏展厅中的文物。

笈多王朝

公 元 4世 纪 初, 北 印 度 小 国 林 立,其 中 的 摩 揭 陀 国 王 旃 陀 罗· 笈 多 一 世(Chandragupta Ⅰ, 约公元 320—330年在位 ) 以华氏城为首都,创立了笈多王朝。之后的继任者凭借文治武功统一了南北印度并建立起强大的笈多帝国,成为继孔雀王朝之后第二个一统全印度的王朝。约公元 5世纪晚期,帝国国势渐弱。公元 6世纪中期,笈多帝国瓦解,王朝统治时长约200年。

由于笈多王朝是由印度本土人建立的王朝,因而纯粹的印度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又因为笈多王朝诸多帝王都信奉印度教,因此笈多时代制作了大量的印度教造像。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兴起于笈多王朝(约公元320—540年)。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佛教、耆那教、密教的部分教义以及复杂的民间信仰逐步发展而成。如,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信仰——崇拜男根 [ 林伽(linga)]、公牛等,也都被吸收进印度教信仰中。因此,印度教在广大民众中具有深厚的信仰基础。

印度教初萌于公元前4世纪,直到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才得以兴起。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笈多王朝复兴了曾因佛教的兴盛而一度衰微的婆罗门教。只是,这种“复兴”并非简单的原版婆罗门教的复兴,而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个创新版——演变为一种新的宗教:印度教。

印度教自公元4世纪兴盛,流传至今,依然是印度民众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人们说不了解印度教就不可能了解印度。这话反过来说或许更贴切:要想了解印度就必须了解印度教。印度教作为印度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老宗教,对于印度的政治、文化、经济甚至是军事都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印度教教义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信仰业报轮回说。

印度教信徒相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后灵魂会转世到下一世重生,相信今生今世的业决定了转世的果——来世或成为高(低)等的人,或成为牛、马等牲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印度旅行时,经常会看到牛、羊、狗、猴等动物自由自在地在大街上行走,而不必担心被车撞人撵的原因。因为印度人认为他们所遇到的牛、羊等动物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已故的祖先或亲友转世而来,而人们又怎么会去伤害自己的祖先或亲友呢?在印度旅行时,辰馆不止一次地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看到健硕的神牛在道路的中央慢条斯理地踱步前行而所有的车辆都毫无脾气地绕而行之的情景。倘若赶上神牛累了,想要小憩片刻,它老人家便会毫无顾忌地

就地一卧,管你什么交通要道不要道的!而周围的行人与车辆也都自觉地绕而行之,绝不会

按喇叭,更不可能去冲撞它。当然,牛爷爷之所以在印度能这么霸气豪横,也与它在人们心

中是神牛的特殊地位有关。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即四个不同的种姓。

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越过阿富汗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从印度的西北部侵入印度。之后,雅利安游牧民族的信仰逐渐演化形成了吠陀教。吠陀教的特点是多神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论,它为自然界中各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都赋予了神性(印度因此而神灵众多)。吠陀教的另一个特点是主张社会是分阶层的,也即种姓分立,把社会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层: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

 

吠陀时代把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最初是因为入侵的雅利安人要把高贵的自己与当地的土著区别开来。后来,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地位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婆罗门)、部落贵族、武士以及普通阶层的民众。之后,社会上的这四个阶层逐渐被固定下来:僧人、贵族与武士、普通民众、印度土著。

吠陀教逐渐演变为婆罗门教时,种姓制度继续存在。

 

种姓制度的第一阶层:婆罗门。

婆罗门代表祭祀阶层,是社会的最高阶层。

主持婆罗门教祭祀礼仪的僧侣被称为婆罗门,他们被认为是精通典籍、无所不能的人。这些能够“跟上天沟通、传话”的婆罗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最尊贵的阶级。

 

第二阶层:刹帝利。

刹帝利代表武士和贵族阶层,是社会中的权贵阶层。耆那教的创建者筏驮摩那与佛教的创建者释迦牟尼,两者的家族都属于刹帝利阶层(他们的父亲都是小邦国的君主)。

 

第三阶层:吠舍。

吠舍代表手工业者和商业阶层。

记得辰馆去印度旅行前,在预订酒店时,面对几家性价比都还不错的酒店纠结于究竟要选哪一家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店主的姓名,辰馆果断地选择了其中一家店主姓“吠舍”的酒店。因为种姓吠舍,代表着商业阶层,说明这家是世代相传的生意人,想必是有些经营之道的,故而酒店应该还不错吧(事实证明,这家酒店确实不错)。

 

第四阶层:首陀罗。

首陀罗代表奴隶阶层。

 

种姓制度中每一种姓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之间严禁通婚、共食,以及各种戒律与风俗等规定。因此,要想通过婚姻来改变种姓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是不可能的。

 

种姓制度在1948年时已被废除,种姓歧视也早已被法律所禁止,但历史的烙印终究难以完全褪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