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荆州郢城遗址——2018~2021年考古发掘报告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4911
  • 作      者:
    荆州博物馆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精彩书摘
**章绪论
  **节地理概况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地理坐标东经 111°15′~114°05′,北纬29°26′~31°37′。东望武汉,西接宜昌,南连湖南常德,北临荆门、襄阳。总面积14100平方千米,占湖北省总面积的7.58%。
  荆州市位于杨子准地台中部,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荆州区八岭山,地势*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势低洼,*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郢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郢城村。该区是2010年11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批准设立的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2014年6月,湖北省政府批准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更名为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占地220平方千米,由中德生态示范城、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海子湖生态景区等组成。区内包括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楚纪南故城遗址、雨台山墓群、郢城遗址、引江济汉渠、长湖等历史文物和自然景观(图1)。
  郢城遗址位于在荆州古城东北 1.5千米处,西北与楚故都纪南城相距 2.9千米。城址四周被公路和铁路环绕,沪蓉高铁距南城墙 118~155米,西城墙距荆州火车站约 300米,东城墙距楚都大道180~230米,北城墙距引江济汉渠道约1.8千米。城址中心地理坐标(北京坐标系)东经112°13′05.6″,北纬30°22′48.1″,海拔33.35米(图2)。
  第二节历史沿革
  郢城之北的鸡公山遗址,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众多,连绵不断。商周时期遗址发现较少,春秋中期以后遗址明显增多。“荆州”之名*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与衡山之间为荆州,荆山位于湖北省南漳县,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周礼 夏官 职方氏》中也有:“正南曰荆州。”为传说禹划九州之一,此时的荆州地域面积广阔,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
  图1 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管辖区域图
  “江陵”之名*早见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晚期楚“江陵行大夫玺”。
  战国时期,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
  秦属南郡,郡治江陵。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西汉、东汉的主要时段皆属南郡。南郡的异动,只是在汉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时以之同长沙、黔中两郡置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前202年)临江国除,南郡复故。景帝二年(前155年)三月复以南郡置临江国封子阏;四年(前153年),临江王薨无后,国除为郡,七年(前150年)十一月,复置临江国,封废太子荣,是为临江闵王;中元二年(前148年),荣因罪自杀,国除复为郡,此后南郡未再置国。
  图2 郢城遗址与纪南城、荆州古城区域关系图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定治南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荆州治江陵。
  东晋桓温重修江陵城,始见江陵城、荆州城并称。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复称南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山南东道移治江陵郡,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年)罢都。
  五代十国时( 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始为荆湖北路,治江陵府。
  南宋属荆湖北路江陵府。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 1276年)诏毁襄汉荆湘诸城,于江陵所在地区置中兴路,改隶
  河南江北行省荆湖北道。
  明洪武九年( 1376年),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
  二十四年(1391年)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荆南道更名荆
  宜施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
  民国元年(1912年),荆州府裁府留县,所辖各县直属荆宜道。1914年荆宜道更名为荆南
  道。1921年8月复称荆宜道。1932年为湖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改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江陵县荆州镇,辖荆门、京山、钟祥、天门、潜江、公安、松滋、江陵等8县;同月,析江陵县之沙市镇建沙市市,属省辖市。
  1952年由沔阳县析置洪湖县,驻洪湖。
  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地区驻江陵县,辖沙市市及江陵、荆门、钟祥、京山、监利、石*、天门、潜江、沔阳、洪湖、公安、松滋12县。
  1994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99号),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99号),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第三节遗址概况
  郢城遗址是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鄂政办发〔2015〕29号),郢城遗址保护范围:郢城遗址及周围一定范围。四至:东至岳山村八组和高路村六组、七组,西至五台村二组、荆北村十组,南至郢南村二、三组,北至郢北村三、四组。郢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其中,东、西、北三面向外各延伸100米,南抵沪汉蓉高速铁路(图3)。
  郢城遗址城垣由土夯筑,城垣高于城内外地表,其西南角早年遭毁坏,其他均保存较好。
  郢城遗址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正A方形,北城垣89°,东城垣174°,南城垣90°,西城垣167°。每边城垣长度在1.292~1.488千米,城垣周长5562米,城址面积约191.8万平方米(图4)。
  图3 郢城遗址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
  第四节既往工作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张云鹏先生对原江陵县境内进行遗址调查,*次发现郢城遗址,并初步判断其为汉代城址。 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郢城遗址为**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80年代,湖北省文物考古机构对郢城遗址做了 4次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分别为:
  1)1964年11月,湖北省文物工作队在城内中部试掘了1条2米×10米的探沟,出土了一批秦汉时期的文物。
  2)1965年配合城内农田水利建设,发现了王莽时期的货币和铜镜。
  图4 郢城遗址地形图
  3)1979年12月、1981年6月,江陵郢城考古队先后两次对郢城进行了考古调查性质的勘探和小面积的发掘。出土一批汉代生活器具,包括甑、釜、盆、盂、碗、豆、瓮、罐等a。
  20世纪50~80年代,文物工作者对该地区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一批秦汉墓地,应与郢城遗址有紧密关系。2012年10~11月,荆州博物馆对郢城南侧的荆北新区进行了文物专题调查,该次文物调查共发现文物点48处,包括墓地20处。2013~2014年,为了配合荆州区城北片区改造建设,荆州博物馆对郢城城址西侧进行了考古调查。共发现文物点10处,分别是施家草场墓群、车家草场墓群、东岳庙墓群、高家大坟遗址、李家院墓地、瓦屋院墓地、西鬼草场墓地、吴家山子墓群、黄家台墓群和王家草场墓群。至今,郢城周边发现秦代文物点16处;汉代文物点83处(其中古文化遗址15处、古墓地68处)。
  因郢城遗址位于荆州城北,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工程的不断增多,近年来郢城遗址周边做了不少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有: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i)
Foreword (iii)
**章 绪论 (1)
**节 地理概况 (1)
第二节 历史沿革 (1)
第三节 遗址概况 (4)
第四节 既往工作 (5)
第五节 工作经过及布方方法 (10)
第六节 报告整理编写过程 (12)
第二章 西北角台基发掘 (14)
一、探方发掘情况 (14)
二、地层堆积情况 (21)
三、遗物 (22)
第三章 东城门及护城河发掘 (30)
一、东城门及两侧城垣 (30)
二、东城门外护城河 (51)
三、遗物 (62)
第四章 郢城遗址保护修缮一期工程发掘 (76)
**节 发掘概况 (76)
第二节 本次发掘的必要 (76)
第三节 “郢街”发掘情况 (78)
一、西区发掘点 (78)
二、东区发掘点 (95)
第四节 “L”形水系发掘情况 (115)
一、探方发掘情况 (116)
二、遗迹 (118)
三、遗物 (120)
第五节 “南北水系”木桥发掘情况 (123)
一、地层堆积 (123)
二、遗迹 (123)
第六节 “南北水系”与“南内壕”交汇处发掘情况 (172)
一、探方发掘情况 (172)
二、遗迹 (177)
三、遗物 (179)
第五章 三号台基发掘 (188)
一、探方发掘情况 (189)
二、遗迹 (196)
三、遗物 (200)
第六章 结语 (218)
**节 发掘收获 (218)
一、城垣本体及护城河 (218)
二、城址内部 (218)
第二节 木构遗存的复原与研究 (221)
一、秦汉时期南郡地理与桥梁形制的可能性分析 (222)
二、郢城东城门外桥梁遗存及其形制分析 (225)
三、郢城中部梁桥遗存及其形制 (226)
四、郢城内南北水系与南内壕、南城垣交汇处地下木构建筑 (226)
五、郢城木构建筑的营建及复原 (231)
第三节 郢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241)
一、郢城遗址文物保护价值突出,不可再生 (241)
二、郢城遗址保护利用任重道远 (241)
三、郢城遗址考古公园的前景展望 (242)
附录 (244)
附录1 荆州郢城遗址的几点思考 (244)
附录2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江陵县研究 (250)
后记 (275)
插图目录
图1 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管辖区域图 (2)
图2 郢城遗址与纪南城、荆州古城区域关系图 (3)
图3 郢城遗址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 (5)
图4 郢城遗址地形图 (6)
图5 郢城遗址发掘区域及发掘点示意图 (11)
图6 西北角台基发掘探方分布示意图 (15)
图7 西北角台基发掘遗迹分布示意图 (16)
图8 ATN136E48北、东壁剖面图 (17)
图9 ATN136E48南、西壁剖面图 (17)
图10 ATN136E49四壁剖面图 (18)
图11 ATN136E50四壁剖面图 (20)
图12 ATN136E51四壁剖面图 (21)
图13 西北角台基发掘剖面示意图 (22)
图14 西北角台基出土筒瓦 (23)
图15 西北角台基出土筒瓦 (24)
图16 西北角台基出土筒瓦 (25)
图17 西北角台基出土板瓦 (27)
图18 西北角台基出土板瓦 (28)
图19 西北角台基出土遗物 (29)
图20 东城门及护城河发掘布方及遗迹分布图 (插页)
图21 BTN16E129东、南壁剖面图 (31)
图22 BTN16E130四壁剖面图 (31)
图23 BTN16E132北、东壁剖面图 (31)
图24 BTN16E133四壁剖面图 (32)
图25 BTN16E134西、北壁剖面图 (32)
图26 BTN17E130北、东壁剖面图 (33)
图27 BTN17E131北、东壁剖面图 (33)
图28 BTN17E132四壁剖面图 (34)
图29 BTN17E133四壁剖面图 (34)
图30 BTN17E134四壁剖面图 (35)
图31 BTN17E136北壁剖面图 (36)
图32 BTN18E129北、东壁剖面图 (37)
图33 BTN18E130南、西壁剖面图 (37)
图34 BTN18E131南、西壁剖面图 (37)
图35 BTN18E132四壁剖面图 (38)
图36 BTN19E128北、东壁剖面图 (38)
图37 BTN19E129四壁剖面图 (39)
图38 BTN19E130四壁剖面图 (40)
图39 BTN19E132四壁剖面图 (40)
图40 BTN20E129四壁剖面图 (41)
图41 BTN20E130四壁剖面图 (41)
图42 东城门遗迹平面图 (43)
图43 东城门发掘剖面示意图 (44)
图44 BG1平、剖面图 (45)
图45 东城垣剖面图 (46)
图46 东城垣垮塌瓦砾堆积平面图 (47)
图47 东城垣道路遗迹剖面图 (48)
图48 BM1平、剖面图 (49)
图49 BM2平、剖面图 (49)
图50 BM3平、剖面图 (50)
图51 BWG1平、剖面图 (50)
图52 BWG2平、剖面图 (51)
图53 东城门护城河剖面图 (52)
图54 木构桥梁(Q1)平、剖面图 (54)
图55 木构桥梁(Q1)侧视图 (55)
图56 木构桥梁(Q1)垫木分布图 (57)
图57 木构桥梁(Q1)出土木桩 (61)
图58 BH1平、剖面图 (62)
图59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遗物 (63)
图60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筒瓦 (64)
图61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筒瓦 (66)
图62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筒瓦 (67)
图63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板瓦 (68)
图64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板瓦 (69)
图65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瓦当 (69)
图66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砖 (70)
图67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陶器 (71)
图68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陶器 (72)
图69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陶器 (73)
图70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陶饼 (73)
图71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遗物 (74)
图72 东城门及护城河出土遗物 (75)
图73 郢城遗址保护修缮一期工程申报的9处发掘点位置图 (77)
图74 “郢街”发掘探方分布示意图 (插页)
图75 BTN8E35四壁剖面图 (79)
图76 BTN10E35四壁剖面图 (80)
图77 “郢街”西区发掘探方及遗迹分布示意图 (81)
图78 BH2平、剖面图 (82)
图79 BH3平、剖面图 (83)
图80 BH4平、剖面图 (83)
图81 BH5平、剖面图 (84)
图82 BH6平、剖面图 (84)
图83 BG6平、剖面图 (85)
图84 “郢街”西区出土A型陶盆 (85)
图85 “郢街”西区出土B、C型陶盆 (86)
图86 “郢街”西区出土陶盆底 (87)
图87 “郢街”西区出土A型陶瓮口沿 (88)
图88 “郢街”西区出土陶瓮 (88)
图89 “郢街”西区出土陶罐 (90)
图90 “郢街”西区出土陶器 (91)
图91 “郢街”西区出土A型墙砖 (92)
图92 “郢街”西区出土砖 (93)
图93 “郢街”西区出土陶器 (94)
图94 “郢街”西区出土瓷器 (95)
图95 “郢街”西区出土瓷碗 (95)
图96 BTN15E99四壁剖面图 (96)
图97 BTN16E100四壁剖面图 (96)
图98 BTN16E101四壁剖面图 (96)
图99 BTN16E102四壁剖面图 (97)
图100 BTN16E103四壁剖面图 (97)
图101 BTN16E105四壁剖面图 (98)
图102 BTN16E106四壁剖面图 (98)
图103 “郢街”东区探方及遗迹分布示意图 (99)
图104 BH7平、剖面图 (100)
图105 BH8平、剖面图 (100)
图106 BH9平、剖面图 (101)
图107 BH10平、剖面图 (102)
图108 BH11平、剖面图 (102)
图109 BH12平、剖面图 (103)
图110 BH13平、剖面图 (103)
图111 BH14平、剖面图 (104)
图112 BH15平、剖面图 (104)
图113 BH16平、剖面图 (105)
图114 BG7平、剖面图 (105)
图115 BG8平、剖面图 (106)
图116 BG9平、剖面图 (106)
图117 BG10平、剖面图 (107)
图118 “郢街”东区出土陶器 (107)
图119 “郢街”东区出土A型陶盆口沿 (108)
图120 “郢街”东区出土陶盆 (109)
图121 “郢街”东区出土陶瓮 (110)
图122 “郢街”东区出土陶器 (111)
图123 “郢街”东区出土筒瓦 (112)
图124 “郢街”东区出土陶器 (113)
图125 “郢街”东区出土砖 (114)
图126 “郢街”东区出土遗物 (115)
图127 “L”形水系发掘探方及遗迹分布示意图 (116)
图128 DTN63E55四壁剖面图 (117)
图129 DTN63E57四壁剖面图 (118)
图130 DG1平、剖面图 (119)
图131 DG2平、剖面图 (119)
图132 DG3平、剖面图 (119)
图133 “L”形水系出土陶器 (120)
图134 “L”形水系出土陶盆 (121)
图135 “L”形水系出土陶器 (121)
图136 “L”形水系出土陶器 (122)
图137 “L”形水系出土陶器 (123)
图138 “南北水系”发掘探方分布示意图 (124)
图139 “南北水系”木桥分布示意图 (125)
图140 Q2地层及填土剖面图 (126)
图141 Q2平、剖面图 (127)
图142 Q2出土A型陶盆 (128)
图143 Q2出土A型陶盆 (129)
图144 Q2出土B、C型陶盆 (131)
图145 Q2出土陶盂口沿 (132)
图146 Q2出土陶盂底 (133)
图147 Q2出土A型陶罐口沿 (134)
图148 Q2出土B、C型陶罐 (135)
图149 Q2出土陶器 (136)
图150 Q2出土陶器 (137)
图151 Q2出土陶器 (138)
图152 Q2出土筒瓦 (139)
图153 Q2出土筒瓦 (141)
图154 Q2出土筒瓦 (143)
图155 Q2出土板瓦 (144)
图156 Q2出土板瓦 (146)
图157 Q2出土板瓦 (147)
图158 Q2出土A型瓦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