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泰安岱庙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8193
  • 作      者:
    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岱庙位于泰安市泰山区东北部泰山中路古建筑群的南北轴线及泰安古城的中轴线上,坐落于从泰安旧城南门至泰山极顶封禅祭祀的古御道上,东侧梳洗河与西侧漆河蜿蜒流过,北与泰山相望。岱庙建筑群按帝王之居的宫城形制营造,以主殿天贶殿为中轴,回廊环绕,钟鼓楼左右相对,前有仁安门、配天门,后有寝宫;左为汉柏院、东御座(皇帝祭祀时起居之所),右有唐槐院、道舍院(雨花道院);城墙设八门,雉堞周匝,四隅起角楼,面积96500平方米(图1-1)。整个岱庙黄瓦朱養,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岱庙内现存的石质文物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极为珍贵。但是,由于岱庙内石质文物绝大多数属石灰岩质,取材于泰山及周围山区,石质中含有的杂质较多,从材质上来讲,已经造成了其易风化腐蚀的特性。加之上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危害,岱庙现存大部分石质类文物的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和损伤,出现了疏松、裂纹、沙化、表面脱落等风化现象,个别碑刻字迹模糊淡化或缺失,少数石碑出现裂缝。尤其是镶嵌在汉柏亭台基周围以及东城墙上的70余通碑刻,由于墙体厚重、潮湿,通风不好,且碑刻表面直接暴露,整个碑刻风化严重,表面溶蚀,片层状剥落,亟需改善保存环境,进行抢救性保护。2019年2月,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承担了岱庙内石质文物维修保护方案的设计工作。
  第一节文物概况
  岱庙的碑刻中,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刻石精粹齐全,篆隶真草各种题材应有尽有,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从秦至清的文学、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是研究各时代文学艺术的宝贵资料。岱庙内著名碑刻5通,分别为秦二世泰山石刻(秦李斯小篆刻石)、汉张迁碑(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衡方碑(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孙夫人碑(晋任城太守之妻孙夫人碑)及唐神宝寺碑(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
  岱庙内现有石质类文物340余件,除90余件室内保存外,多数暴露在室外,散存于岱庙院内,还有部分嵌置于墙体内。受日晒、潮湿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碑刻风化严重,急需改善保存环境。碑刻合计206通,其中迁人碑刻数量27通,固有碑刻数量179通。
  此次勘察范围内碑刻为镶嵌和其他单体碑刻,共计157通。其中镶嵌碑刻共计81通,其余单体碑刻、经幢共76通。此次勘察碑刻共有一级碑刻1通,二级碑刻8通,三级碑刻138通,作为资料和存档的碑刻10通。
  第二节区域环境
  (一)地理位置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地处东经116。20'~117。59',北纬35。38'~36。28',东西长约176.6公里,南北宽约93.5公里。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
  (二)气候概况
  (1)气候特征
  泰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市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21.58千卡/平方厘米,年际变化在112~131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年内以5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按80%保证率计算,全年辐射总量为117.9千卡/平方厘米。在3~11月份作物生产发育期间,可有102亿千卡/公顷的能量供利用。
  全市年平均气低温为12.9°C。年内7月份最高,平均26.4°C,1月份最低,平均为-2.6°C。极端最高气温41°C,极端最低气温-27.5°C。在地域分布上,南部、西部较高,东部、北部偏低。全年平均彡0°C的积温4731°C,彡10°C的积温4213°C,无霜期平均195天,最长可达241天,最短为161天。气温适宜,满足了农作物一年两熟或通过间作套种一年三熟的需要。
  (2)日照
  全年平均日照数2627.1小时,年际变化在2342.3~3413.5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58%左右。年内以小麦灌桨的5~6月份最多,月均268小时左右,对小麦生长很有利。
  (3)降水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7毫米。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际降水变幅较大,年最大降水量1498毫米,年最小降水量199毫米,相差7.5倍。因受地貌影响,东部降水多于西部,山区降水多于平原,东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700~750毫米,西部平原则为600~650毫米,总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年内降水分布很不勻衡,夏季降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65.2%,冬季最少,仅占3.6%;—年之中7月份最多,占年降水最的32.1%,雨热同季,对农作物和林果生长发育十分有利,1月份最少,仅占0.96%。
  (4)风向
  受海陆风影响,平均风速5.0米/秒。以4月份最大,月平均风速4.9米/秒;8月份最小,风速2.5米/秒,东南风频率最多。12月至2月以北到西北风为主,北风频率居多。
  (5)局部气候
  受地形、地貌影响,垂直的变化,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一些局部小气候区。泰山山顶年平均气温仅有5.2°C,而年降水量达1163.8毫米;徂徕山前、柴汶河畔的高温小区,年平均气温14°C以上,比全市平均高出3~4°C。这些不同类型的小气候区,孕育产生了许多名优特产。
  第二章历史沿革与文物价值
  第一节历史沿革
  岱庙始建于汉。
  隋 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曾“饰神庙,展宫悬于庭”。
  唐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令所管崇饰祠庙”。
  北宋初年,真宗封禅泰山,“礼成,临白岳词”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对其庙制及祭祀供器,“与次值升”,后又封升泰山神曰:“天齐仁圣帝”。
  真宗之后的哲宗、徽宗更是增修有加,形成现今岱庙的宏大规模。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建天贶殿。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重修岱庙,形成“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三路轴线、九座院落的规模。
  金 大定十八年(1178年)岱庙发生火灾,第二年重修,“二十年辛丑(1181年)冬告成”明 宣德三年(1428年)岱庙大火;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
  清 康熙七年(1668年)泰安发生大地震岱庙受损。同年开始修缮岱庙、创建遥参坊。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成。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岱庙。
  嘉靖年间再次毁于火灾,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并增建遥参亭院落。形成三路轴线、十座院落的规模,一直沿袭至后世。
  1928年8月,民国山东省政府撤至泰安,将岱庙前半部改为“中山市场”,后半部改为“中山公园”。岱庙西侧的鲁班殿、环咏亭改成了旅馆和澡堂。抗战期间,日本飞机轰炸泰安、泰山,炸毁建筑无数,泰安居民在城墙上凿防空洞,以避空袭,致使城墙多处坍塌,仅剩土垣。
  “文革”期间,岱庙部分古建筑遭到严重毁坏,大量古碑被砸毁。
  1968年,岱庙正阳门、三灵侯殿、东西神门等建筑被拆除,改建成水泥结构平顶新式展室。
  1986年成立泰安市博物馆,馆址设在岱庙内,并对岱庙进行保护管理。
  第二节保护工程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管理机构将散落在岱庙雨花道院(被民房占用)各处的部分碑刻连同其他碑刻计50余块嵌于汉柏院东墙内,集中进行展示。
  20世纪80年代初,泰山文物管理局将收集到的周边地区流散的碑刻连同岱庙旧有的部分碑刻集中陈列于东环廊,将泰安地区出土的部分汉画像石及石雕陈列于西环廊。
  1986年泰安市博物馆成立以来,加大了对岱庙石刻文物保护的力度,使石刻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日益完善,并建立健全了岱庙石刻文物档案。
  1996年,泰安市博物馆邀请中国文物研究所、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专家对岱庙坊进行现场勘察,于同年二月针对病害原因制定了保护方案,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岱庙坊是泰山现存石坊中建筑体量最大、工艺最好的一座石坊,也是岱庙重要文物建筑之一。
  从1997年底起,岱庙加快了恢复历史原貌的步伐,先后对配天门、仁安门两侧遗址及唐槐院、雨花道院进行发掘清理,发现了大批宋、元、明、清碑刻石雕,其中就有宋石刻画、宋代角柱石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石刻文物。对于被砸毁的残碑断碣,将其搜集起来,立起了“百碑墙”,使之成为历史的见证。
  2006年对《历代碑刻陈列》、《历代汉画像石陈列》、《历代石雕陈列》三个展厅进行了重新改造,补充了新的藏品,采用声光电现代化的展示手段,提升了展陈环境,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007年岱庙石刻园的建成开放,占地6900平方米,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展示传承石刻文化的又一创新。
  泰安市博物馆为了调查清楚岱庙碑刻的病害情况,主要采取了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式。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时间上的对比,结合馆藏部分碑刻拓片,利用不同时期的拓片与文物现状进行比较。用这种方法,着重对汉张迁碑、衡方碑、元武穆王神道碑、清秋兴八首诗碑等20余通石碑进行了比较。
  2008年,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对岱庙内石质文物进行第一次现场调查c
  2011年11月至今国家文物局拨款编制《泰安岱庙保护规划(2013~2030)》。对于石质文物的整体保护提出保护和检测要求。
  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岱庙碑亭修复保护。
  第三节文物价值
  (一)历史价值
  泰山是五岳之首,岱庙是封建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圣地。自秦至清,史籍上确切记载到泰山封禅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岱庙见证了历代皇家祭祀泰山神的发展过程,承载着各个时代对岱庙的创建、增建、维修等众多的历史信息,体现了历代帝王对泰山神的重视。
  岱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因其历史久远,存世的各类碑刻颇为丰富。从来源上讲,有岱庙历代延续下来的,也有从岱庙外迁人保存的。这些碑刻自秦至今,代代相继,既有著名的秦刻石、汉张迁碑、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唐双束碑等,也有宋、元、明、清历代重修碑记,内容涵盖历代帝王封禅祭告文、寺庙创建重修记、颂岱诗文、石经墓铭等。岱庙内的这些石质文物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堪称是一座天然的历代书法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
  岱庙碑刻,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艺术价值
  岱庙的碑刻中,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刻石精粹齐全,篆隶真草各种题材应有尽有,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从秦至清的文学、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是研究各时代文学艺术的宝贵资料。
  (三)社会价值
  岱庙包含了众多的文物建筑、丰富的历史和艺术内涵,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人们了解岱庙历史演变、各时代建筑文化、艺术价值的重要场所。
  岱庙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国民的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岱庙是泰安市重要的文物景点,为泰安经济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做出了特别贡献。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文物概况 1
第二节 区域环境 2
(一)地理位置 2
(二)气候概况 2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文物价值 4
第一节 历史沿革 4
第二节 保护工程历史沿革 4
第三节 文物价值 5
(一)历史价值 5
(二)艺术价值 6
(三)社会价值 6
第三章 勘察前期工作 7
第一节 勘察任务与目的 7
第二节 文物本体现状描述 7
第三节 保存现状与病害 17
第四节 保存环境调查 58
(一)镶嵌碑刻 58
(二)其他单体碑刻、经幢 58
(三)调查对比 58
第四章 预防性保护技术 59
第一节 预防性保护技术概况 59
(一)国外预防性保护相关规制 59
(二)国内预防性保护相关规制 60
第二节 三维激光扫描 62
第三节 手持白光三维扫描 63
第四节 无人机倾斜摄影 63
第五节 探地雷达 64
第六节 红外热成像 64
第五章 岱庙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勘察 66
第一节 数字化信息采集成果 66
(一)采集点位分布 66
(二)扫描成果 70
第二节 石质文物的无损检测 180
第三节 石质文物的材料成分检测 198
(一)样品描述 198
(二)测试内容及测试方法 201
(三)测试结果 202
(四)小结 209
第六章 石质文物的环境监测与结构安全监测 210
第一节 环境监测 210
(一)气象环境监测 210
(二)空气污染物监测 210
第二节 结构安全监测 212
第三节 结构安全性分析 219
第七章 勘察结论 227
第一节 主要病因分析 227
(一)主要文物病害分析 227
(二)病害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228
第二节 修缮建议 229
参考文献 23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