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部分)
……
第一类是考古发掘报告,主要涉及单一墓地的材料,如《新疆察吾乎—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 《新疆萨恩萨伊墓地》 《新疆莫呼查汗墓地》 《拜城多岗墓地》 等,都附有骨病理分析的相关内容,能够探讨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疾病发生状况,但跨区域间的比较研究不多。
第二类是期刊论文,仅对墓地的少量样本进行研究,受到抽样情况的限制,这类研究篇幅较短,无法对人群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托克逊县鱼儿沟墓地M1 出土人骨的生物考古学研究》 《哈巴河县阿依托汗一号墓群M22 出土人骨研究》 《和布克赛尔县219 国道松树沟墓地出土人骨鉴定与初步分析》等,均属于此类论著。新疆古代人骨、干尸较为特殊,因此中外合作的论文并不多。较有代表性的是舒勒茨( Schultz)、巫新华等合著的《新疆于田县流水墓地 26 号墓出土人骨的古病理学和人类学初步研究》,运用了生物力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分析方法,对流水墓地 M 26 的人骨材料进行了细致研究。李肖、王睦( M. Wagner)等合著的《中国吐鲁番公元前 3—前 2 世纪墓葬的考古和古病理学研究:个人健康史和区域意义》,对胜金店墓地人骨的病理现象及假肢的安装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上述成果对新疆疾病考古研究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第三类是学位论文,篇幅较长,多以单一墓地的人骨材料进行研究,涵盖的伤病信息较为全面,如《伊犁恰甫其海水库墓地出土颅骨人类学研究》《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人骨研究》等,包括创伤、疾病等的综合分析与原因探讨。也有少量著作涉及多墓地大样本的探讨。如张林虎的《新疆伊犁吉林台库区墓葬人骨研究》中,从性别比例、人均寿命、头骨和牙齿性状及古病理学的角度,对吉林台库区古人类遗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指出当地居民饮食结构单一,主要以肉食为主,淀粉摄入量较低,且食物坚硬、粗糙,但贫血体征比例较高,或与营养不均、卫生欠佳有关。另外,吉林台人群骨骼钝、锐器伤普遍,且锐器伤高于钝器,致死率高,反映出上述人群明显的生存压力和暴力冲突状况。
近年来,通过基因组学方法确定特异性感染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武喜艳等对新疆哈密泉儿沟遗址的人骨研究表明,当地人群曾感染过人猪共患类型的沙门氏菌( salmonella),属于欧亚大陆西部早期菌株系统,或由人群的迁徙自西向东传播。目前有关新疆传染病考古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有更多研究涉及相关领域。
第四类属于综合性著作,代表作是王博、付昶合著的《中国新疆人种考古丛书》四卷本(《新疆干尸和改形颅》《骨骼与干尸的调查》《北疆草原人种考古》《南疆绿洲人种考古》),对新疆博物馆发掘的人骨及干尸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涉及部分古病理学的成因探讨与分析,但仍有部分考古材料未予以收录和研究。综上所述,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疾病考古研究缺乏系统性,性别差异分析及跨区域比较相对薄弱,古病理现象与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结合仍待加强。骨骼损伤、骨骼病变、骨骼变形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干尸的分析和检测较少。通常情况下,导致成年个体死亡的严重疾病不会在骨骼上留下痕迹。另外,由于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量有机物质得以完好保存,因此有大量疑似药物的出土物得以保存。目前多数样本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未能进行科学分析与检测。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疾病考古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探讨疾病及特殊墓葬现象(颅骨变形、头骨环切)产生的地域因素和性别差异。此外,书中还涉及新疆古代先民的部分医疗活动,包括外科手术、麻醉剂、骨折处理、假肢安装、巫术医疗及药物的相关内容。
绪论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背景
三、考古资料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骨骼创伤
一、颅骨损伤
二、其他骨折损伤
三、小结
第二章 齿科疾病
一、龋齿
二、牙槽脓肿与根尖周脓肿
三、牙周病与牙齿生前脱落
四、牙釉质发育不全
五、斑釉齿现象
六、牙齿过度磨损
七、其他相关疾病
八、小结
第三章 先天性畸形
一、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二、寰椎枕化
三、脊柱裂
四、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五、脑积水或舟状颅
六、小结
第四章 肿瘤性疾病
一、良性肿瘤
二、恶性肿瘤
第五章 新陈代谢与内分泌疾病
一、多孔性骨肥厚和筛状眶
二、骨软化症
三、氟骨病
四、结石类疾病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鼻甲肥大与鼻中隔偏曲
二、尘肺病
第七章 关节疾病
一、劳累型关节炎
二、脊柱关节疾病
三、风湿性关节炎
四、小结
第八章 传染性疾病
一、非特异性感染
二、特异性感染
第九章 颅骨人为变形
一、变形颅类型
二、新疆发现的变形颅
三、变形颅成因
第十章 头骨穿孔现象
一、数据统计
二、原因分析
第十一章 医疗行为
一、手术及伤口处理
二、麻醉药物
三、骨折处理
四、假肢安装与使用
五、巫术与咒语
六、药物
七、小结
结语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