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湖北石窟寺综述
第一节历史沿革
石窟寺,通常指在河畔山崖间开凿的佛教寺庙,又简称石窟。石窟寺源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就开始凿山开窟。开凿时间漫长,以建筑形式出现,立体表现人像及其他图像。石窟寺大多开凿在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的地方,与佛教徒的修禅有着密切的联系。按照佛经要求,修禅首先必须观像,也就是要谛观佛的种种相好,由静虑入定后会出现种种见佛的幻境,达到心神与佛交融的境界。因此,为满足佛教徒修禅观像所需,在石窟寺所处的天然崖壁上常雕凿有采取线刻或浮雕图案者,谓之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初往往与石窟寺相伴而生。只是在建成石窟寺之后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更替、战乱、自然和人为破坏等种种原因,部分石窟寺逐渐衰落、坍塌或消失,随之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环境发生改变,两者现可能只部分独立存在,或者仅残留遗址和遗迹(本书以下所述石窟寺范畴,除单独所指外,均包含摩崖造像)。
我国开凿石窟寺约始于3世纪,盛行于5~8世纪,*晚的可到17世纪,是随着佛教势力的扩展,沿闻名于世的古老丝绸之路,经中亚、西域(现新疆地区)或缅甸一带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佛教东传中,西域诸国大都信奉佛教,建寺译经,开窟造像,盛极一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空前兴盛时期,许多重要的佛教石窟、造像都是这一时期开凿雕刻的。石窟寺本土化后,也有少量的道教或其他宗教石窟寺开凿。大型石窟寺往往是由皇家、地方豪族出资或民间筹资建造的,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大都录于明清地方志和游记中。
石窟寺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类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我国*重要的物质遗存之一。
1)历史价值:石窟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石窟寺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见证。
2)艺术价值:许多石窟寺都是艺术宝库,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科学价值:石窟寺选址与历史背景、佛教教义、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其营造流程与分期开凿具有科学性。
4)文化价值:石窟艺术是因佛教而产生和发展的,宗教文化无疑是石窟寺文化价值的核心构成,同时中国石窟寺因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其文化价值中也必将融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另外,由于石窟寺多开凿于景色秀丽
4湖北石窟寺
之处,所以具有景观的特点,这也应该是文化价值研究的一个方面。
5)社会价值:许多石窟寺仍是广大信众开展民间宗教活动的场所。因此,可依托石窟寺,组织开展和引导文明健康的宗教活动,既有助于广大信众了解国家宗教政策,又可帮助信众建立新时代宗教观,并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许多石窟寺还是各个城市的重要地标和情感寄托。通过对石窟寺艺术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可为构建符合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提供依托。
按类型分,我国石窟可分七类: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罗汉窟),小型禅窟成组的禅窟群。
按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古代的石窟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藏地区四大地区。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多为塔庙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内都绘壁画,绝大部分原来还置有塑像。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淮河流域以北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复杂,除个别石窟外,多杂有摩崖龛像,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可以再细分为河西、甘宁黄河以东、陕西、晋豫及其以东四区。其中,河西和甘宁黄河以东两区多塑像壁画,陕西和晋豫及其以东两区多雕像。西藏地区石窟多为不具造像的禅窟和僧房窟。摩崖龛像分布较广,题材多释迦、弥勒、千佛、十一面观音和各种护法形象,并多附刻六字真言。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这个区域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主要内容为摩崖造像、摩崖题刻。
石窟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分布广泛、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彰显个性、与时俱进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一是传承脉络清晰、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真实性保存较好的文物类别。石窟寺时代特征明显,而且相互影响,与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类别相比,涵盖窟龛、壁画、塑像、雕像、题刻、碑刻等内容,体系更为完整。四大地区的石窟寺各有其不同和侧重点。尽管石窟寺原有寺庙建筑及环境遭到不同程度损毁,但现存石窟寺遗址遗迹等内容,基本保持建造时期的状态。
二是保存状况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亚热带湿润地区,深受降水量影响,存在的洞窟岩体结构失稳、造像表层风化、水害及自然灾害等主要风险均与气候变化有关。石窟寺依托山体崖壁或天然洞穴开凿,为多孔结构矿物集合体,其自身具有逐渐衰减特性,受外界环境影响明显,极易产生破坏,自然风化加速,极为脆弱。
三是人工构筑物与自然山体结合的地质体。石窟寺的选址、开凿、营造等,蕴含工程地质的自然科学智慧和人文思维,既具有人为建造、艺术创作的特点,又具有地质体的构造、结构特征,与周边山水环境融于一体。石窟寺代表一种文化,山水是形,文化是神,形神兼备,相得益彰。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交通便利,位置独*,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我国早期佛教及其佛教造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百姓渴望精神寄托。此时,一批高僧云集荆楚大地,弘扬佛法,从而使荆楚之地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发展中心之一。20世纪50年代武昌莲溪寺出土的东吴永安年间铜饰牌上佛像,为我国早期佛像的重要代表,吴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大弘佛教,推动了境内佛教及其造像的发展。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对佛教宗派——禅宗的发展至为关键,使禅宗文化进一步从湖北传播到全国。湖北佛教在近代的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武昌佛学院是近代中国运用现代化教育创办的第一所*为正规、*具影响的佛学高等学府。
湖北地区的石窟寺,少数开凿于5世纪,主要开凿于6世纪后,初步发展于隋唐,至宋元明清,历代均有遗存。唐宋期间,重庆大足地区将我国佛教造像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从而促进了相邻区域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开凿于唐代的来凤县仙佛寺石窟毗邻重庆,深受川渝地区石窟文化影响,与该地区同时期石窟及摩崖造像多有相似之处,成为湖北石窟寺艺术成就巅峰之作。尽管明清以后,我国造像艺术总体趋向衰弱,但湖北石窟寺分布扩大,逐渐增多,处于兴盛时期。同时,受佛教禅宗广泛影响,此时期的湖北石窟寺大多造型简单和随意,小型而分散,造像施以妆彩,甚至用泥塑为供奉主体,以黄冈地区的石窟寺为代表。这充分反映了湖北石窟艺术的丰富多样性,也印证了石窟寺在湖北的发展途径。
湖北石窟寺内容广泛,涵盖历史事件、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名人逸事、民间传说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众的精神寄托。从造像题材看,除佛教外,还有道教,佛道交融,甚至“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内容,并表现出世俗化和地域化的特点。从造像形式上看,以常见的石窟造像为主,还有部分摩崖龛像以及摩崖造像。
第二节分布与分类情况
湖北地区的石窟寺,大多散落于山野郊外、悬崖峭壁和河畔临水等偏僻之处,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本节简要述说湖北石窟寺分布与分类情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