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他们当时在南京——南京大屠杀的英美国民见证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2698529
  • 作      者:
    [美]陆束屏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陆束屏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主要英文著作有 Japanese Atrocities in Nanking: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Post-Massacre Social Conditions Recorded in German Diplomatic Documents(2022),The 1937-1938 Nanjing Atrocities(2019),A Dark Page in History: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Post-Massacre Social Conditions Recorded in British Diplomatic Dispatches,Admiralty Documents and U.S. Naval Intelligence Reports (2012,2019),A Mission under Duress: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Post-Massacre SocialConditions Documented by American Diplomats(2010),Terror in Minnie Vautrin’s Nanjing: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1937-1938(2008),They Were in Nanjing:The Nanjing Massacre Witnessed by American and British Nationals(2004)等。从 1999 年至 2021 年,先后用中文在北京和南京出版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专著 8 部:《日军南京暴行:德国外交文件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2021),《忍辱负重的使命:美国外交官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2018),《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英国外交文件与英美海军档案中的南京大屠杀》(2017),《血腥恐怖 金陵岁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外人士的记载》(上下册,2014),《英国外交官和英美海军军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2013),《腥风血雨话金陵:米妮·魏特林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日记、书信和电文》 (2012),《美国外交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2012),《南京大屠杀:英美人士的目击报道》(1999);并于 2022 年 10 月在德国用德文出版 Japanische Greueltaten in Nanking:Das Nanjing Massaker in deutschen diplomatischen Dokumenten 一书。 因在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的成果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2014 年被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授予“特别贡献奖”。

展开
精彩书摘

结 语

南京大屠杀发生至今 85 年已经流逝。1948 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出判决,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超过 20 万的中国平民与战俘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被屠杀a 。然而,围绕大屠杀的一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一些日本学者,他们对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提出质疑。松井石根被指控未能约束住他指挥下的在南京的部队,而于 1948 年被处以绞刑,有人对松井石根的判决提出异议。有些人质疑遇难者尸体掩埋记录,以及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相对于南京人口数量。还有人干脆声称“南京大屠杀从未发生过”,这只不过是中国人捏造的。日方的质疑,在招致中国学界反驳的同时,也激起了西方国家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前一向只是个相对沉寂课题的研究兴趣。学者曾一再尝试搜寻中立国公民留下的目击证词,希望他们的原始记录能使由于争论而面目模糊的真相清晰起来。

1996 年 12 月,《纽约时报》的一篇新闻报道b 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会长、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外孙女乌苏拉·莱因哈特(Ursula Reinhardt)公开了其外祖父在大屠杀期间的日记。曾经在明妮·魏特琳称作“金陵”的校园里度过十几年时光的笔者,对此新闻的反应是觉得自己依稀记着还有一群美国人也在南京度过了那艰难的几个月。这些美国人大多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可能不对这段深深铭记脑海终生难忘的经历留下书面记录。

然而,南京大屠杀过去 50 年后,搜寻他们的目击材料的确是一项艰巨而艰苦,甚至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美国人的身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已模糊不清,更不用说这些材料是否能在那些动荡的岁月中幸存下来也难以确定,而且,即便这些记录留存至今,无疑会散落在不同的角落里。这个雄心勃勃的研究项目起始于浏览在美国、英国和中国出版的旧英文报纸。1937年 12 月 24 日《字林西报》刊登了一份身陷南京的西方人士名单,这份名单有助于确定留在城内并目睹了所发生浩劫的外籍人士,尽管名单还需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其准确可靠。

掌握了这份 60 多年前报纸上的名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笔者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搜索,这段漫长的旅途的确既艰苦但又有回报。多数情况下,检索到一批材料会引领笔者在其他地方发现更多的文件。多年来,笔者造访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坐落在华盛顿市中心的美国国家档案馆、位于马里兰州学院公园的美国国家第二档案馆、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伦敦的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以及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基督会历史学会图书馆。与此同时,笔者通过邮件或电子邮件联系了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卡罗来纳大学的南卡罗来纳图书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新泽西州麦迪逊市的卫理公会档案馆、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圣公会档案馆、费城的长老会历史学会和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

通过这些造访与通信,笔者搜集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文件和记录。这些目击证言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场所记叙了目击者在历经浩劫的南京城内的经历与所见所闻。阅读这些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距离与时间两个方面,近距离审视南京大屠杀。恐怖的笼罩,各种暴行、毁坏的场面,以及各种事件和相关人员在他们的描述中重现复活。特别是逐日留下的日记和日记信件,再现了城内和城市周围弥漫着的极端恐怖的气氛。阅读至此,脊背不禁阵阵发凉。

这些目击证言也提供了大量因日军占领而充斥着暴行的城市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政职能与服务的瞬间消失,可怜难民的挣扎,粮食与生活必需品的匮乏,商业活动的停滞,以及医疗设施的短缺。一国首都一夜之间沦为一座鬼城。昔日繁华热闹的城区,不是被大火吞噬,就是化为灰烬瓦砾。城内仅存的只有对可能造成伤害,甚至夺去生命的那些迫在眉睫的危险产生的恐惧。冒险出门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

许多目击证言都是私人记录,除了为作者本人或其家人、朋友而书写,并无其他目的。因此,它们忠实地揭示了作者所经历的事件与活动的细节。几十年后,这些目击材料中生动的描述帮助读者了解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具有的那些不可思议的经历。因此,这些原始记录对我们以及后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以其他资料均无法企及的方式,了解南京大屠杀。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目击者的叙述有助于澄清争议问题的某些方面,即便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些材料来看,捏造大屠杀的论点似乎失去了很多依据。十多名美国传教士绝对不可能在他们私下的个人记录中“捏造”相同类型的暴行。传教士们目睹了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发展,他们的记述呈现了血与泪的大屠杀,尽管马内·舍尔·贝茨宣称“这场杀戮的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无人能够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根据詹姆斯·亨利·麦考伦的说法,“没有一天没有关于掳掠、强奸、刺杀或枪击伤害平民的报告”。同时他告诉朋友们:

然而,在众多公布的材料中,我注意到有一件事可能会产生误导。人们反复提及“南京暴行”“日本军队在南京失控”“南京发生的浩劫”。实际情况可能是,在许多方面,南京的情况比起周围的任何地方都要好得多。这儿发生的一切在南京与上海之间的所有城市以及芜湖,还有被日军占领的每一座小村庄、城镇,都曾发生过。然而,只有南京有外国人,他们对这些情况予以报告,进行抗议,并向全世界讲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