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潮头 书春秋》令人叹服的是张宪文教授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一往无前的学术探险和创新勇气、卓越的学术贡献和辉煌的学术成就。
张宪文教授的回忆录,实为老一代学者的学术奋斗史。
5. 两岸学术合作的重大成果:共编《中华民国专题史》
2009年,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教授在几位处长陪同下,来南京大学视察科研工作。在与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会面后的午餐会上,张东刚司长两次向我提出,可否与台湾学者合作编纂一部10卷本的《中华民国史》。我答应张东刚司长的指示,拟与台湾方面学者合作开展这项研究。
经与我的好朋友、台湾“中研院”院士张玉法教授联系,他十分赞同由两岸暨港澳学者共同进行。由于当时大陆和台湾在中华民国历史阶段的认识尚不一致,决定作中华民国专题史研究,将1912年至1949年划分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参加,以体现两岸在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上,经过共同研究,达成了共识。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方法很好。之后由我和张玉法教授分别在两岸寻找合作学者。
我们邀请的两岸暨港澳学者达70余名,都是学术上的中青年精英。我们利用召开学术会议的机会,请上述70位学者、教授来南京在中山陵国际会议中心和香格里拉宾馆,共同讨论专题史的编写原则、指导思想和编写大纲。专题史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编写工作,至2015年全部完成,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计18卷。书名为《中华民国专题史》,总字数达800万至900万字。两岸在中华民国历史上较多的学术观点上达成一致,增进了两岸学者的友谊。2015年4月,在南京东郊紫金山庄,举行了隆重的《中华民国专题史》新书出版发布会。这项研究计划的最早倡导者、教育部张东刚司长出席会议并致辞。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教授等领导出席并祝贺新书出版。有10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众多的新闻媒体记者参加新书发布会。
该书的编写和出版,在两岸获得良好的反响,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它是两岸间至今最大的学术合作项目。
这部著作由张宪文和张玉法两人担任主编。其18卷著作名称与作者名称如下:
第一卷:李金强、赵立彬、谷小水著:《从帝制到共和:中华民国的创立》
第二卷:潘光哲、欧阳哲生、张太原、简明海著:《文化、观念与社会思潮》
第三卷:马振犊、唐启华、蒋耘著:《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和外交》
第四卷:朱汉国、杨维真、林辉锋、陈佑慎等著:《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第五卷:刘维开、陈红民、吴翎君、吴淑凤等著:《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
第六卷:卓遵宏、姜良芹、刘文宾、刘慧宇著:《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
第七卷:叶美兰、黄正林、张玉龙、张艳等著:《中共农村道路探索》
第八卷:赵兴胜、高纯淑、徐畅、杨明哲著:《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
第九卷:江沛、秦熠、刘晖、蒋竹山著:《城市化进程研究》
第十卷:朱庆葆、陈进金、孙若怡、牛力等著:《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第十一卷:张瑞德、齐春风、刘维开、杨维真著:《抗日战争与战时体制》
第十二卷:张同乐、马俊亚、曹大臣、杨维真著:《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与伪政权》
第十三卷:王川、张启雄、蓝美华、吴启讷等著:《边疆与少数民族》
第十四卷:任贵祥、李盈慧著:《华侨与国家建设》
第十五卷:陈立文、钟淑敏、欧素瑛、林正慧著:《台湾光复研究》
第十六卷:林桶法、田玄、陈英杰、李君山著:《国共内战》
第十七卷:张俊义、刘智鹏著:《香港与内地关系研究》
第十八卷:吴志良、娄胜华、何伟杰著:《革命、战争与澳门》
目 录
第一篇 学术留影 001
第二篇 成长道路 125
一、泰山之子 126
1.可爱的家乡 126
2.家族的衰落 129
3.祖父遭日军伤害 131
4.我的幼年 133
5.艰苦的徐州岁月 135
6.国家经济建设的感召 143
二、与历史学结缘 147
1.入读南京大学 147
2.徜徉在六朝古都 151
3.师生评论胡适、胡风 157
三、留校任教 164
1.艰难的现代史教学 164
2.“大跃进”与“教育革命” 170
3.三年困难 177
4.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81
5.师生赴溧阳农村劳动锻炼 183
四、学术研究的新征程 187
1.改革开放:历史学焕发青春 187
2.重建现代史学科 构建新的学术体系 194
3.赶鸭子上架:系主任兼所长 195
4.培养硕士与博士 204
五、初探民国 学术研究转向 206
1.险学民国史 206
2.开荒盛举:《中华民国史纲》出版 208
3.《中华民国史纲》受海内外关注 210
4.三次民国史会议的贡献 221
5.初建民国史研究机构 232
六、寻求真实 坚守真理 234
1.全面认识历史人物 234
2.恢复历史事件的真相:以辛亥革命为例 243
3.民国史研究在艰难中发展 246
七、坚持民族大义 抗战研究出现转折 249
1.抗战研究的新历程 249
2.学术路上再现反复 252
八、建设国家科研基地 引领学术方向 255
1.建立民国史研究中心 255
2.聘任客座教授 256
3.出版高水平学术成果 259
4.荣获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称号 263
5.继续举行重要学术会议 264
6.遵循“五个坚持”的学术方针 271
九、澄清史实 探求南京大屠杀“实证” 274
1.中日在“史实”上的长期斗争 274
2.艰难的求真路 276
3.出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和《南京大屠杀全史》 281
4.海内外的热烈反响 283
5.国内外媒体的采访和报道 286
十、走出国门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288
1.出国访问的艰难手续 288
2.第一次出访日本 291
3.赴美国讲学和出席国际会议 293
4.访问澳大利亚的曲折经历 302
5.访问走向统一的两个德国 305
6.访问韩国和朝鲜 310
7.巴黎、罗马和威尼斯之行 313
8.剑桥行 315
9. 访问莫斯科 317
10. 初访东南亚 320
十一、开展两岸交流与合作 322
1.首启两岸交流的大门 322
2.复杂的出境手续 323
3.第一次赴台的印象 325
4.“中央大学”讲学半年 327
5.两岸学术合作的重大成果:共编《中华民国专题史》 329
6.宋美龄研究的十年 331
7.与港澳的交流和合作 333
十二、建设中国现代史史料学 334
十三、新时期拓展研究方向 336
1.建立抗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国际大学抗战研究联盟 336
2.主持编纂“抗日战争专题研究”100卷 337
3.主持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 338
十四、怀念逝世的海内外师友 340
1.中国近代史和民国史学界 340
2.中国现代史学界 341
3.中国台湾历史学界 342
4.国外历史学界 343
第三篇 学术纪年(1954—2023) 345
第四篇 国家关爱与奖掖 387
一、重要的获奖 388
二、重要荣誉称号 389
三、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爱 390
四、两届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关心探望 391
五、南京大学领导祝贺八十寿辰 392
第五篇 师生情谊 砥砺前行——硕博弟子录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