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以来,绵延时间*长的朝代就数宋朝了,但它的疆域,和汉、唐、明、清相比,却是*小的。如何看待宋朝的历史地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陈寅恪给予*高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钱穆则斥之为“积贫积弱”,两位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到底哪一种看法正确呢?我来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供读者参考。
一、“积贫积弱”说质疑
扣在宋朝头上*大的帽子是“积贫积弱”,由于钱穆《国史大纲》以及《中国史纲要》等著名教科书的传播,这几乎成了人们的定识,不仅历史界如此,其他各界均受其影响,如文学界、哲学界等,他们在研究宋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时,需要了解这些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往往要借用历史界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从源头上分析一下,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宋代的实际情况。
钱穆是怎么得出“积贫积弱”这个结论来的呢?他在《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一开始就说:“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宋的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这就是说:秦、汉、隋、唐是富强的典型,宋则是贫弱的典型。
下面首先分析一下其“积贫”之说。
宋的“积贫”表现在哪里?钱穆在“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中说:“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具体表现是兵和官越养越多,财政支出越来越大,政府只好用增加税收来解决,宋代的税收比唐代增加了七倍。“宋之疆土民庶远不如汉、唐,而国家税入远过之,此其所以愈贫而愈弱矣。”
看起来似乎能自圆其说,如果稍微仔细考察一下,则完全没有道理。宋代的税收确实比唐代增加了许多,但这怎么能证明宋代一定比唐贫呢?要想说宋比唐贫,必须首先证明宋代的经济状况(农业、手工业、商业)不如唐,或只跟唐相当,税收不适当地超过了经济的增长,才会出现贫的局面,如果宋代经济远高于唐,税收相应地高于唐,那不是很正常的吗?我们现在国家财政收入比宋代不知多出多少倍,按钱氏的逻辑,岂不是贫到极点了?!
关于宋代的经济发展状况,简言之,远比唐代发达。它的疆域虽比唐小,但它的开垦土地面积高于唐,唐代485多万顷,宋代511多万顷(一说唐337万顷,宋472万顷)。单位面积产量也高于唐。唐代富饶的关中地区亩产稻谷二石,而宋代许多地区亩产米已达到二至三石。北宋中期明州(今宁波),由于有广德湖灌溉之利,“鄞县七乡民田”“每亩收谷六七硕”。开创了古代亩产的新纪录。唐代*盛时,每年运往首都粮食300万石,而宋代两淮、江南、两浙六路每年运往汴京粮食多达600万石。
宋代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外国学者统计,宋代的铁的产量之多超过了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总和。
商业的繁荣更是唐代难以望其项背,城市坊区被打破,商店的开设再不受城坊的限制,大量市镇兴起。货币的流通量飞速增加,宋朝为适应这一需要大量铸造铜币,宋神宗时每年铸造500多万贯,而唐代每年才生产几万贯,*多时玄宗一年才32万7千贯 ,神宗时两年的铸币量超过唐代三百年的总量,两者差距之大,何止几十倍。税收量只比唐代多几倍,怎么就能贫了?事实上,政府财力相当富裕,还能拨出大量经费救助弱势群体,在全国各县设立安济坊,收养贫病之人,仅开封的安济坊三年中治愈了上千人。又设居养院收养鳏寡孤独,对妇女儿童,还雇上女使及乳母服侍,甚至达到“贫者乐而富者扰”的地步。设漏泽园,安葬无主尸骨。这一切,在号称富强的汉、唐做不到的,宋代都做了,而且坚持到宋亡。这样的王朝能称之为“积贫”吗?
近几十年来,宋史学者经过深入的研究,认为宋代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这大体上已成为共识,本来足以推倒“积贫”的陈说,大概多碍以“积贫积弱”已经成为固定的词组,谁也不愿正视两者的矛盾,于是出现对立两说共存的奇怪局面。我在《积贫积弱说商榷》中始揭示这一问题,颇得学者的赞同。
至于“积弱”问题,从军事角度说,以宋和辽相比,双方实力基本相当,宋稍弱一些,所以和议签订后,双方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宋和金相比,也略弱一些。和西夏相比,则稍强一些。与蒙古相比,就弱得多,但应该看到,蒙古帝国是当时打破天下无敌手的超级强国,它灭亡一国,往往只需要几年甚至几个月时间。唯独南宋却与之抗争了几十年。从国际范围看,宋虽然不是超级大国,也算是一流强国了,用“弱”特别是“积弱”来概括它合适吗?凡不是超级大国,它就是弱国,这样来观察问题,合理吗?中晚唐时期,论时间和北宋差不多长,论军事实力,比北宋还差,首都几度被攻陷,也要奉送岁币,甚至加上不等价交换的和市,怎么就不称它“积贫积弱”呢?晋和宋*为相似,都城被占,皇帝被俘,为什么不称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为什么不用同一尺寸衡量?
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它的经济实力比辽、金强。它的科学技术更远远超过辽、金,世界史上起革命性作用的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出现或得到推广的,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官学、书院遍布全国,学术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可以说是继战国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涌现出许多哲学学派,开拓了许多新的学术领域,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
二、南宋“小朝廷”说质疑
对宋朝的历史不仅存在误解,更有许多偏见,对南宋尤其严重。南宋的疆域比北宋小了许多,但存在时间也有150多年,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继续发展,呈现一派繁荣、辉煌的景象,单就已经出版的《全宋文》《全宋诗》《全宋词》,南宋的数量远远高于北宋,大致要高出一倍以上,可见南宋在文化上的贡献是非常高的。但许多论著一提起南宋初年的政权,就蔑称它为“小朝廷”,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它管辖的疆土小了?可是,谁也没有因为东汉的疆土比西汉小,就称它为“小朝廷”!也没有因为东晋的疆土比西晋小,而称它为“小朝廷”!是因为它推行的政策太屈辱了?清朝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罕有其比的,但是谁称它为小朝廷呢?
绍兴十一年宋金双方签订和议,从主流方面说,应该是肯定的。金方放弃了消灭南宋政权的目标,承认其政权的合法存在,对宋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兴的局面正式确立。双方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然而偏偏有一种“左”的观点,给高宗为代表的南宋政权扣一顶投降卖国的大帽子,和议等于投降,这是很奇特的思维。高宗如果想投降,就不必宣布即位,也不必因躲避金兵的抓捕而南逃,更不必费尽力气,花费十几年时间去支持和组织抗金活动。如果认定和议就是投降,就必须论定南宋政权没有主权,是与伪齐一样的傀儡,金方想立就立想废就废的。如果我们不带偏见,稍微客观一点看问题,就不一样了。譬如,把它和同类型的南明政权做比较,他们的前身统治的疆域大体相当,面对的敌人是同一个来自东北的民族(女真和源自女真的满族),但是,南明政权很快灰飞烟灭,而南宋政权却持续了一百几十年。这就意味着南明中兴没有成功,而南宋中兴成功了,这不是很明白的事吗?为什么只说卖国,讳言中兴呢!
把南宋视为“小朝廷”,看似小问题,却成大障碍,看不起南宋,自然研究南宋的人少了,至今,我们能看到的南宋论著数量只相当于北宋的五分之一。许多优秀的遗产不能批判地继承,怎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呢?好在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已成立南宋史研究中心,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南宋研究丛书,*近推出的25本大作,足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南宋的历史地位。
三、重评宋代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有这么多误解和偏见?首先,主要是晚清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经常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这都是中国军力不如外国造成的,因此很自然地习惯于单从军事角度品评好坏、高低。在心理状况备受压抑时,自然就向往汉、唐,想起当时称雄天下,四方群来朝贡的场面,何等气魄,令人振奋!蔑视打不过辽、金、元的宋朝,蔑视其不能横扫外敌而签订和议。因此,一旦有历史家出来指责宋“积贫积弱”、蔑称其“小朝廷”,指责其投降卖国,借此发泄对政府举措的不满,很容易被民众接受而广泛流传。其次,过去研究汉唐地学者多,而研究宋的学者少,成果也少,对宋代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再次,简单地类比。日本原来弱小,实行明治维新以后强大起来,侵略周边国家,在它的刺激下,中国也曾实行戊戌变法,可惜完全失败。以此反观历史,凡变法必定是国家存在种种危机的产物,不管宋还处于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期,而晚清已走向王朝*后覆灭的前夜,两者截然不同,却用同一模式套。于是,范仲淹、王安石变法被无限拔高,变法背景,被无限夸张,甚至说存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这样的结果是,往往出现无法解释的新问题,既然如此危机四伏,那么变法一旦失败,社会就会崩溃了,然而实际情况则相反,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中止后,却接连出现庆历之治、嘉祐之治的黄金局面。
当我们摈弃了误解和偏见,宋代真实的历史地位就可以显露出来了。它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为民主的,实行的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体制,依法治国。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他不能随便独行其是,必须依法办事,必须与士大夫共商大计。宰相也不能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台谏官的监察权很大,他们有相当的独立性,可以监察皇帝和宰相。在这样的体制下,不易产生重大的决策错误,贪污腐败容易得到及时的处理,不致失控。
它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历史上*好的,胜过汉、唐,无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相当发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宋代的疆域比汉、唐小,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被堵了,是常被世人诟病的,其实丝绸之路的作用不应过分夸大,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发达是通过陆路贸易实现的。相反,先后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到英、法、日、美等国,莫不是通过海洋贸易实现的,而宋代正好在海洋贸易方面超越了汉、唐,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近发现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便是*佳例证,指南针就是在实际需要中被发明的。海洋贸易的发达几乎使宋代铜钱成了周边国家的通用货币,亚、非各国不断出土大量宋钱,即是明证。
它的科学技术成就是*为辉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宋代发明,或主要在宋代大量实行,任何发明只有实际中广泛应用,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它的思想是*活跃的,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哲学上已是万马齐喑,只是到了宋代才重新活跃起来,富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宋学兴起,知识精英们敢于对儒家经典大胆怀疑,敢于独树一帜、自成学派,传授弟子。新学、洛学、关学、蜀学、心学、涑水学派、永嘉学派等等纷纷出现,这样的盛况在秦、汉以后,是独一无二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生民立极,为天地负,经常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这都是中国军力不如外国造成的,因此很自然地习惯于单从军事角度品评好坏、高低。在心理状况备受压抑时,自然就向往汉、唐,想起当时称雄天下,四方群来朝贡的场面,何等气魄,令人振奋!蔑视打不过辽、金、元的宋朝,蔑视其不能横扫外敌而签订和议。因此,一旦有历史家出来指责宋“积贫积弱”、蔑称其“小朝廷”,指责其投降卖国,借此发泄对政府举措的不满,很容易被民众接受而广泛流传。其次,过去研究汉唐地学者多,而研究宋的学者少,成果也少,对宋代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再次,简单地类比。日本原来弱小,实行明治维新以后强大起来,侵略周边国家,在它的刺激下,中国也曾实行戊戌变法,可惜完全失败。以此反观历史,凡变法必定是国家存在种种危机的产物,不管宋还处于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期,而晚清已走向王朝*后覆灭的前夜,两者截然不同,却用同一模式套。于是,范仲淹、王安石变法被无限拔高,变法背景,被无限夸张,甚至说存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这样的结果是,往往出现无法解释的新问题,既然如此危机四伏,那么变法一旦失败,社会就会崩溃了,然而实际情况则相反,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中止后,却接连出现庆历之治、嘉祐之治的黄金局面。
当我们摈弃了误解和偏见,宋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