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 : 从“三星堆”到“金沙城”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0882893
  • 作      者:
    易旭东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学者型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资深媒体人,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辑,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650万字,50多篇作品获各种奖项,300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报刊选集出版,收入文库。

《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册)》于2022年3月出版、发行。

首届李劼人文学奖得主。20世纪90年代曾获全国工人报刊优秀总编辑奖。


展开
精彩书摘

“夏氏遗族”迁入成都平原

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

中华文明早期交流、互融发展的一个高潮。

“华阳”之地的“洼地效应”。

源源不断的古羌人,慢慢地下移到盆地、平原、河谷。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按照《山海经》提供的地理“索引”,今德阳、乐山之间,应为“茅神”“黍神”“蜀神”的地理原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的地理原型。今德阳到成都、乐山南部,与东侧资阳到荣县,西侧眉山到雅安,山地平面地形,如古汉字“天”字,称“成都载天”之山。盆地西部一带岷江、沱江、长江、横江、永宁河与赤水河干流水纹图,组成一个早期汉字——“流”。

这一带地区,又称“天流蜀方”。成都与德阳之间的广汉,恰好处于“蜀方”的中心,是三星堆遗址 5 号“祭祀坑”出土的鸟形金箔片造型的地理原型。

“天下之中”的向心力。

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参加武王“牧誓”的八族中,以濮族人数最多,分布地域广阔,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有“百濮”的称号。濮人原居住在江汉一带,先称为濮,继称为越,故“濮越同源”。成都平原富饶、平安,濮人逐渐迁入,融入了三星堆人。

四川东部的现达州、巴中嘉陵江支流流域的巴賨族群,长江中下游地区,迁徙而来的巴人族群,还有川滇黔地区、南亚过来的族群……

豫东有缗氏的后裔,先于具有先进文化的二里头人进入成都平原。

夏朝末年,因“有仍之会”有缗氏的背叛,而“克有缗而丧其国”。夏桀出兵灭了有缗氏。《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有缗氏在春秋时期的“宋国”地域,即在今豫东地区。“有缗氏”族群被夏桀灭国后,辗转进入峡江地区,经“巴蜀文化走廊”,来到成都平原的富饶区域,与三星堆人融合。

继后,夏民的“混血”加入三星堆族群的行列。

处于成都平原北部边缘地带的“夏人”,在夏商纷争的过程中,常常是“旁观者”。夏商更替之际,新一代的混血夏人更加强健、智慧,纷纷逃难,有些部族直接进入成都平原。

迁移、重建,变得简单,自然的伟力,依然让人敬畏,因地制宜、开拓进取成为唯一的选择。“夏人”们居处古中国的大陆,遍地开花,依靠奴隶制与其他父系部落相爱相杀,合为一体。

在“重建”后的各地,“夏人”系趋同又各异。

“和而不同”。伴随着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更大的文明碰撞不可避免,“夏人”的“混血”与亚洲各地的“混血”开始交流、融合,直到新的兼容并蓄观念的和解、认同的出现。

脱颖而出。科学观念普及前,“混血”新人继续发展,成为探索中的族群,就像黑咖啡一样,激发、安抚着其他族群遇到的喜怒哀乐。夏民的“混血”与其说是“重建”,不如说是“重生”。

成都平原,夏朝建立者岷江上游的大禹古羌联盟、岷江中游的柏灌蜀族部落,最早兴旺发达的祖居之地,对于不管是“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七大姑”,还是“遭难回家”“逃避灾难”的“八大姨”,这里都是“夏氏遗族”的首选。

“鸣条之战”前,夏桀就“声东击西”。

“夏氏遗族”忍痛告别首都伊洛盆地,一路回避商军主力部队,行走在“G”形的万里“大回环”。

夏桀指令的大继承人,率领数万军民,举国搬迁、流亡,搬运铸造的传国祭祀重器,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蜀身毒道”,经越南、缅甸,入境云南,北上成都平原,再到广汉……

一扫而空。以商为核心的诸侯国,纵兵劫掠夏都。

“西北走廊”的诸侯国,携带战利品北上,经兴都库什山脉,入境今中国大西北地区,逐渐东进。周人后来进驻周原、商人等诸侯国,沿黄河一路东进,一支夏朝遗民出现在山西。

商人一直进军到东北。在公元前 1400 年的盘庚时期,他们才大举南下,进军河南。

几度辗转。夏朝亡国时四散的军民,抵达成都平原的广汉,应是在两年后的秋天。

当时黄河、长江流域的土著主体,石器时代的三苗九黎部落,多臣服于夏天子。

其中一路,吸引商军主力部队,向长江以南而行。

夏朝流亡军民沿长江东进,沿途掩埋带不走的祭祀用器,在今湖南宁乡、安化一带,均有迹可循。逃至湖北境内的数千军民、乐官世家,被“楚兵”俘获。最终,编钟等重器落入商军之手。

夏桀指令的次继承人,在今武汉盘龙城短暂停留,随后,乘舟南下,经鄱阳湖,抵达江西赣江东岸的大洋洲。部分祭祀重器,不得不葬于大墓。随行军民,四散流亡、藏匿。部分军民携带牛尊等重器,抵达湖南衡阳境内……

殷商在公元前 1400 年左右,扫荡三苗九黎土著,定都中原。

夏朝灭亡后,诸夏各部四散流亡。有一支在阿里地区农耕定居,避开战火,长期发展,形成著名的“象雄文明”。后来的诸夏,先后在妫水(阿姆河)流域、宁夏,建立了大夏国、西夏国。

世界屋脊,荒无人烟的土地。强大古国,疆域涵盖藏区西部、北部、东部。

诞生让世人炫目的历史、文明。中国的古象雄文化,西藏的源头、根基文化。在这片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上,展示出的灿烂文明之光,直到现在也依然映照着整个藏区。象雄王国神秘疆域的中心地带,阿里高原上残存的遗迹,古老神秘的象雄文字、天文历算,以及藏医学、雕塑等种种古老的技术,都与这片土地息

息相关。延伸出的传统风俗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

流亡军民的主力,随夏桀的继承人,在广汉马牧河畔驻扎。

随后,“夏氏遗族”,顺利迁徙到成都平原。

《淮南子》说:“汤败桀於历山,与妺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鸣条之战”中,夏桀并未死,在数百名精兵的护卫下,带着妺喜等妻妾及追随的“夏氏遗族”,向“南巢”逃窜……

夏桀一行在“先头部队”的掩护下,由长江中游溯江而上,进入成都平原。

得知消息,商汤派兵一路追杀。

从夏都斟 (今河南偃师东部、巩义西部的广大地区)到四川盆地,商汤带兵的追击路线,从二里头南行,越普救关(今洛阳汝阳王坪乡),直抵以盘龙城为中心的湖湘地区,溯江至成都平原,并降服沿途的氐、诸羌部落……

武丁即位时,古蜀国已在成都平原立国 350 年左右。

安阳殷墟,世界性的大都市。青铜器、牛、马、羊、小麦等指标,都已进入世界体系。

文明的丰富性,使得文明的界限变得模糊,富有弹性。

西南文明中心。成都平原已出现城市群落,原始形态的刻划文字、青铜器,代表着“三代蜀王”角逐争雄局面的结束,一个植根于社会、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产生——早期的三星堆国。

它拥有强大的力量、辽阔的城域。


展开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诗和远方就在金沙 

“兄弟分家”仪式盛大而凄凉…………………… 003

都城规划“象天法地”…………………………… 016

三星堆人戴耳环、吃火锅、喝小酒…………… 029

“天下之中”的向心力…………………………… 041

千年“游子”带回先进文明…………………… 053

文字可能在被烧毁的丝绸上…………………065


第二章  八百年的宝墩文明

不断地迁徙,足迹几乎踏遍成都平原…………081

都江堰水利工程智慧的“原版” ………… 093

“因天时就地利”的营城理念   ………… 103  

遇到爱情,“蓉漂”乡村游的转弯之处……113

“农耕女神” 惊艳时光,温柔岁月 …………125



第三章  从“首都”到“副都”

“公园城市”的三千年留影………………………141 

废弃“旧都”,来到“新都”……………………154 

以太阳神崇拜为主神崇拜……………………… 166

沟通天地,对话神灵的希冀…………………… 178

将翱翔太空的美梦寄托在神鸟上………………189



第四章  世界青铜文明体系

青铜网络与“丝绸之路”的“双循环”……………… 205 

亚欧矿产供应链的“回水沱”  ………………213                          

国际化的“眼睛崇拜” ………………224  

巩固“内循环”,输出“软实力”………………233

三大走廊与成都平原的风云际会 ………………241

长江流域史前城邦集群日月同辉………………252



下册


第一章  南方青铜交通网络 

建起国家交通的“中轴线”……………………… 003

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影响古蜀………………015 

崇尚武力的“东方的斯巴达人”………………… 022

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 ……………………031

夏商周文明一直存在于成都平原…………041


 

第二章  盘龙城与三星堆 

“重工业基地”的指挥部………………………… 051

“模范夫妻』兴“龙城”………………………… 061

武汉与成都的“兄弟对话”……………………… 068

古蜀国以丝绸交换青铜原料…………………… 074

“天下之中”的远程交流体系………………083


第三章  “巫盐古道”的命运 

古人类文明和巫文化的发祥地………………… 091

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融合统一………………… 098

川鄂陕三省的古栈道网络……………………… 104

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对撞融合…………………111



第四章  文化走廊千年以降 

长江中游地区进入中原文化圏………………… 125

南方文明依托水路航道交融 ……………………130

“岐阳之蒐”中落寞的“守燎”………………… 136

修筑用以垄断食盐、青铜的楚长城…………… 141

荆楚文化形式上命同古蜀文化………………… 147

身体里镌刻着一段段地理传奇………………153



第五章  “连』武汉“喊』杭州

史前“上层远距离交流网”………………………163

拥有破解上古文明历史的魔力…………………173

一个延续近两千年文明的现场…………………182

星空中那一颗最神秘的星辰……………………193

“双循环”的天下体系……………………………201

仍是“T型经济带”的原点……………………206

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圣地…………………210


第六章  “全域成都”公园城市

远远超出区域中心城市概念……………………221

“金沙人”美好而诗意的黄昏……………………232

“天人理论”创造出的“巴蜀图语”……………242

上古精神世界的知识图景………………………248

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255


后记…………………………………………2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