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孟秋于隆庆五年(1571)考中进士后,曾任昌黎知县。在昌黎任内,孟秋关心百姓疾苦,倡导和实行德政,勤政爱民,视民如子,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据史料记载,当时,“昌黎甫经寇大创,疮痍未起,逋亡且多”a,同时,各种赋税徭役不断,再加之地方官吏营私舞弊,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孟秋到任后,立即“省徭役,诘猾吏,察幽隐”,尽职尽责,“为之器械以备之,为之警逻以候之,为之城池以御之”,大力实行德政,从各方面来减轻百姓负担,制止胥吏无故的扰民行为,还百姓以公平和清静。在孟秋的努力治理之下,昌黎地方渐有起色,百姓乐业,甚至于一些外逃百姓闻听这一消息之后,纷纷携老扶幼还业归家。六年之后,当他离任时,昌黎数千百姓聚集衙前,流泪挽留,并为他树碑以示纪念。总之,孟秋于任内,“六载焦劳,未尝废讲。闾阎且知歌咏,庶几哉武城遗风乎”!孟秋的这些举措,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更是得到当地百姓的赞许,“公署黉宫则修,掣二百年夙弊一旦,苗薅而发栉之,社稷之利也。父老胥相庆,曰:‘吾邑侯其斯谓古之循良也与哉!’其得民之深有如此。”孟秋于任内为官处事皆体现出了儒家德政理念,因此深得民心。
陈献章应当是明代心学传承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人物之一。综括陈氏一生,可以说是波折不断,概而言之,即:科举不第,静养以求心;济世不成,隐居而施教;应征未起用,则屡荐不起。也正是由于遭受到科场与政坛的双重打击,陈献章开始在痛苦当中认真思考起社会和人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心存疑虑,不满情绪随之大增,这反而使他在学术研究和思想情怀的路途上越走越远,最终完全背离传统的朱子理学而转向封闭的个人内心世界。由此,陈献章“独开门户”,开启了明代心学的大门,故《明史•儒林传》中如此总结:“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余干人。二人皆为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引者)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陈献章在朱子学说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能够一改当时学者谨守绳墨之习气,其思想于逆转中承继了陆九渊心学学说,倡导“自得”之学。
同时,陈献章还吸收了道和佛二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陈献章以自然来概括“道”,认为人的精神与自然是同体的,这种精神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是“道”。这样,陈献章给“道”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新内涵,“道”由此而成为由“理”向“心”过渡的中间环节和桥梁,他把道家的“道”变成一种“天人一体”的宇宙境界。这一境界除却吸收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特色之外,其中又包含有儒家“生生之仁”的内容。陈献章还根据自己的经历,把“自得”作为求学的门径。陈献章想摆脱从宋儒朱熹那里沿袭下来的“渐进”、“积累”的求知方法,而以“涵养”为主,自立门户,把“求心”作为“涵养”的基本方法。他希望把现实人生及伦理活动的内容归纳到“心本体”的范畴之中,他曾经这样讲:“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惟大本不立,徒以三者自名,所务者小,所丧者大,虽有闻于世,亦其才之过人耳,其志不足称也。学者能辨乎此,使心常在内,到见理明后,自然成就得大。”一个人只有涵养其内心,才能够立大志,也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如何才能涵养成虚静的本体之心呢?陈献章提出了“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和“静坐以养其善端”的办法。十分明显,在这里,陈献章借鉴了传统佛教的坐禅方法,把它用之于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之中。
可以说,陈氏学说既肯定了陆九渊的心学路线,而又不完全因袭陆氏心学,他承袭了宋代理学之风,而在体系和思想上却又都表现出了不同于宋代正统理学的思想特色。总之,陈献章以“道”为本体境界,以“心”为实现境界的主体,通过人生修养功夫以证悟“心”与“道”、“主体”与“本体”合一的思路,同时,又融汇了佛教禅宗的思辨方法,这样兼收道、佛两派,使其能够在程朱理学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冲破束缚,开启了心学发展之风气。
陈献章的思想后来由其得意门生湛若水继承和发展。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人,明代著名理学家。弘治五年(1492),湛若水考取举人。翌年,会试落第,此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献章为师,笃志心性理学,遂学识大增。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选庶吉士,擢翰林院编修、侍读等职。嘉靖三年(1524),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嘉靖十九年(1540),致仕回归故里,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十日病逝。著有《心性图说》、《圣学格物通》和《湛甘泉集》等著作。
湛若水自幼就接受传统教育,且家规甚严,先后中举和考取进士,可见其举业之功底。明代的科举考试皆是以程朱理学为式,所以,湛若水是深谙程朱理学之要旨的。弘治六年(1493),在他第一次会试落第之后,从学于陈献章而“不乐仕进”,遂悟“随处体认天理”之学。由此,湛若水的思想学说“既要提倡心学思想,又使之不脱离理学固有的伦理规范而流于空疏,或偏向佛道”。即“湛若水对朱、陆的态度是:既不过分贬朱,亦不一味扬陆,而主张和会两家学说”。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湛若水这一思想特色是以陆九渊心学为基础,兼取朱子之理学而形成的。
湛若水主张和会两家之说,符合自元代以来理学发展中所出现的朱陆融合趋势。总体而言,湛若水的思想学说除却对程朱理学的吸收和融合外,同时,还远承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亦近承了陈献章心学思想之主旨,在综合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发扬光大。诚然,湛若水的思想是以陆九渊心学本体论为基础的,他对于陆九渊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谓是全面的。譬如他对“心”与“理”的关系、“理”与“气”的关系、“心”与“性”的关系、“理一分殊”等皆有所吸收、继承与发展。
……
导言
第一章 黄宗羲与《北方王门学案》
第一节 明中期至清初时代特色
第二节 黄宗羲生平学行
第三节 《北方王门学案》的编纂
第二章 《北方王门学案》传主传略
第一节 穆孔晖
第二节 张后觉
第三节 孟秋
第四节 尤时熙
第五节 孟化鲤
第六节 杨东明
第七节 南大吉
第三章 北方王门后学之学术特色
第一节 对“心”内涵的探索
第二节 对“良知”说的发展
第三节 理气统一说
第四节 万物一体论
第五节 道一论
第六节 儒道佛融通
第七节 重实学 讲践履
第四章 北方王门后学之政治倾向
第一节 崇尚德政
第二节 敢直言 重慎独
第三节 讲孝悌 重亲民
第四节 淡泊名利 清正廉洁
第五章 北方王门后学之教育实践
第一节 兴学施教
第二节 学问益友
第三节 有教无类
第四节 美教化 正风俗
第六章 北方王门后学之历史地位
第一节 开北方王学之风气
第二节 北方王门后学与明清实学
第三节 北方王门后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北方王门后学的现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