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纪程 中华诗词之美》:
《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先生阐释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一部著作。条分缕析的细腻叙说,典雅优美的清新绎解,读来令人齿颊生香,如饮醇醪。
王国维的词学著作《人间词话》,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王国维先生运用中国古典传统的词语形式,以古典诗歌作品为研究基础,挖掘前人词话的学术精华,并借鉴当时传人中国的尼采、叔本华等西方学术观念,在当年的词学研究和美学探索中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学术层面。
不过,王国维先生虽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人间词话》也试图把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成果融入中国古典词学的研究体系,但其古奥的叙述方式和抽象的晦涩视角,也遗留给当代人不少阅读障碍,更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而叶嘉莹先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清晰解说,则把这些阅读障碍一一消解,“自然”“高古”“神韵”“境界”等诸多抽象甚至玄奥的词学概念,也都有了可亲可感的具象内容。
叶嘉莹先生少长京华,承家学而结缘诗词,得真传而登堂入室,正如她的老师顾随先生所说,“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叶嘉莹先生更将西方文艺理论成果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取得了诗词界公认的丰硕成果。而在坚持创作和研究的同时,先生还有着长达70余年的教龄,杏坛耕耘,桃李满园。正是有了这种深厚的人生历练和学术背景,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才有了与众不同的深刻感悟。我认为,这本书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诗心相通,知人论世,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异代回响。叶先生不同于一般解书者从文本到文本的“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式的解说方式,她曾经撰写过《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在那本书中她就鲜明地提出过王国维“所追求的是真理”的观点。因此,她对王国维的理解是既见诗心,又见人心,更见自心和天地心。《人间词话七讲》就从王国维的人格力量讲起,使读者首先感受到其思想魅力和士子情怀。在第一讲,她引述了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评价:“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以说,这是交给读者的一把神奇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打开久远神秘的大门,让读者感受王国维的灵魂之美。
在引用陈寅恪的话语时,叶先生发出了为何而读书的声音:“士之读书治学的最高目的,不应该是为了一个学位,也不应该是为了以学问当作工具来求得私人的利益……读书是为了明理,是在追求真理。”这段话,我认为应该提醒今天的读者格外注意,它一定会使人受益无穷。
二是用宽广的环球视野来透视古典诗歌的恒久魅力。叶先生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又有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新颖视角。二者结合,为《人间词话》的解说拓展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宏阔境界和崭新层面。最可贵的是,叶先生并不是如当今某些诗评家那样弄些西方新名词来生搬硬套,她不赞成那种“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的做法。所以,她的解说是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朴实直接地切入原作,使我们感受到王国维的心灵、智慧、襟抱和修养,感受到《人间词话》所营造的独特的美学气场和生命活力,这其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再创造过程。
三是独立思考的学术创见。叶先生对王国维有积极的肯定,也有自己的冷静判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有它不完全正确的地方……有时代的限制、知识的限制,但是他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读者。”她在讲解里讲出“他的好处在哪里”,也讲出“他的时代局限在哪里”。这种求是理念,展示的正是中国学人一脉相承的学术品格和治学精神。
四是颇具生命质感的阅读感受和学术感发。书中每一讲,都结合了叶先生个人的感受、感想与感怀。她风趣地把自己的这些个人的美学发现称作“添字注经”。值得赞赏的是,先生添的字,都是该添的,是更详细地帮助读者理解的“注”,而没有脱离“经”自身的内涵和外延。
读叶先生的著作,常常想起《文心雕龙》中的一句话:“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皇皇七讲,乍看如散珠坠叶,其实有一条看不见的神奇红线,把这些散珠完整圆融地串联在一起。这条红线,就是先生的一颗诗人特有的滚烫的、拳拳跃动的赤子之心。
《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今天读先生的著作,也不能不了解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的铿锵操节,尤其是读一些先生的诗词作品,对我们深入了解她的诗学词学思想,更具体地感悟《人间词话七讲》,都是有益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