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研究概述
普及化时代高等学校(简称“高校”)分类发展,是大规模、多结构高等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社会服务中所呈现的差异化的内在规定性,具有内容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理念与制度、模式与动力系统变革、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等教育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要素一体化、多元共生的类型特征。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中国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经济体制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日趋完善;在经济发展上,经济结构出现了符合规律的升级,不仅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升高并日趋高技术化,而且服务业的比重开始超过工业,显示出以国民经济活动为支柱产业的势头。这些都表明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并步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阶段。②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以精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时期③,高等教育在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深度工业化、满足需求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更加需要一个不仅丰富而且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来适应和服务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和规模反映了高等教育社会贡献的大小。④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含独立学院164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为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为16366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为18403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为9470人。⑤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大规模与多样性为显性特征的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恰为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强有力支撑。普及化时代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内在结构合理性与外在功能有效性的综合体现⑥,不仅要构建适应支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优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更要强调高等教育之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夯实以认知理性为制度根基的发展观、价值观和发展范式。
高校分类的前提和基础是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结构多元和类型分化,高校分类的目标则是建立一个与普及化时代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学术型和应用型为分类基本框架的我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和高校分类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并进行建构的。步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其规模增长使学生的类型和特征发生质的变化,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增长迅速,高职高专院校占据高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体系、层次、规模、职能、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走向分化,学术型和应用型高校发展路径呈现差异性。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分类
高校分类是将实然存在的高校的分化结果依据反映高校本质特征的某一个标准将具有共同特征的高校进行归类,使同类高校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使不同类型的高校理性定位、合和有序地共融于同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
(二)高校分类管理
高校分类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法规政策引导、增加高校资源配置效率和建立合理秩序而使用的管理手段,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分别进行组织、协调、规划、引导、控制、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实施分类指导,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建立多样化的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协调发展、同类型高校之间竞争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确保高校分类发展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人民满意。高校分类管理的前提是对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高校分类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分类评价
高校分类评价是指评价主体以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在对高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高校的评价指标,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四)学术型-应用型高校
借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以下简称“卡内基分类”),将高等教育机构授予学位类型和高校能级作为分类标准,将是否具有学术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学术型-应用型高校分类的遴选标准,将学术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界定为学术型高校,其他为应用型高校。其中,学术型高校分为学术Ⅰ型、学术Ⅱ型和学术Ⅲ型,学术Ⅰ型为“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我国研究型大学标志性群体;学术Ⅱ型为“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术Ⅲ型是以学术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其他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应用型高校分为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应用研究型是以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应用技术型为其他本科高校,应用技能型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五)美国高校学生转学制度
美国高校传统转学制度通常是指美国大学生在社区学院完成前两年的大学教育之后,按照一定的转学条件,转到学士学位授予机构,完成其学士学位的高年级要求。这一转学方式被称为正向转学,即2/4模式,又称垂直转学或向上转学⑦,主要指从两年制院校转学至四年制院校。除传统转学制度之外,美国高校转学制度还形成了以下模式:横向转学,即2/2模式和4/4模式,主要指从两年制院校转学至另一所两年制院校,或从四年制院校转学至另一所四年制院校;反向转学,即4/2模式,主要指从四年制院校转学至两年制院校;旋转式转学,混合了上述2/2模式、2/4模式、4/2模式、4/4模式所有转学模式。美国大学生通常以一种不规则的方式定义其高等教育路径:初次录取院校、获得学士学位的院校和旋转转学院校。正如朗加内克(D. A. Longanecker)和布兰科(C. D. Blanco)所指出的:他们可能不愿意按传统学院和大学设定的时空界限来限制他们的高等教育经历。⑧美国没有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只有州高等教育系统。各州高校转学的背景和政策差异很大,为了确保转学的便利,美国大多数州强调采用“制定转学文件的途径”。
第二节 我国普通高校分类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家政策中的高校分类
自新中国成立,我国高校分类发展的国家政策可被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重点大学建设,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三是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探索与实践(表0-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