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管理的知识,以理论、模式和框架形式呈现,对于课堂管理计划的形成,它们是最主要的输入物。通过本书第9章的学习,你将会致力于形成自己的课堂管理计划。你的课堂管理知识,会经过你既有知识的过滤,也会受到你的世界观或解释过滤器的影响。你的解释过滤器受到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有时是意识层面的,有时是潜在的。当你接触新知识或新经验时,你会进行总结。当你接受获取的新知识和新经验时,你的知识过滤器和解释过滤器会发生变化。你对基于这些理论、模式和框架的原则的理解,是把你的专业哲学观和课堂管理计划融合起来的关键。
我们看到,你选择和拟订自己的课堂管理思路时,可以采取三种选择(更像是理论上的选择)思路,分别是:简便思路(simple approach)、混合思路(hybridapproach)和实用思路(pragmatic approach)。
简便思路意味着,你在采用课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时,只会运用一种课堂管理理论。这意味着,你对我们提供的这些管理理论分别阅读和理解,一个一个地用来告诉和指导你如何拟订自己的课堂管理计划。这种思路一点也不复杂,对教师职前培训或初任教师而言是最受欢迎的。然而,如果你的新学校持有不兼容的理论思路,其将是完全不同的实践,那么你的简便管理思路就很难得到实施。
对课堂管理理论采取混合思路意味着,开发一种个性化的方法,从不同理论中抽取各种可以兼容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有容易执行的潜力(与简便思路一样),与此同时,可以根据你的专业哲学观进行“剪裁”。采用混合思路要求你对各种课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非常全面的知识和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可以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许多理论家和实践者批评说,混合思路把单个理论和井井有条的实践完整性“肢解”了。如果你要选择拟订和采用混合思路,你就要确保每个理论依据的原则与你的专业哲学观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在课堂管理中采用实用思路意味着,要根据你所教班级和所在学校的性质改变或转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根据各种具体情况,你可能选择不同的管理思路: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社会或情绪发展、已有的班级行为特征(同质性)、你的任教情况(临时任教、阶段性任教、永久任教)、学年的时间长短、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实践、同事(特别是那些与你教同一批学生的同事)的理论与实践思路。实用思路的潜力在于,它会使你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但它要求你对自己所选择的理论的所有方面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所选择的课堂管理实践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对你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怎样改变你的管理组成要素要全面深入地了解。
最佳的情形就是,在一学年的开学之初,你被分派到一所理想的学校和一个理想的班级,而且并不要求你去拟订一个严明的课堂管理思路,你的课堂管理计划自然而然地与你的专业哲学观相吻合。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老师在开始教职生涯时情况并不容乐观。情况随关联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你的课堂管理计划与你的专业哲学观没有出现关联时,思考改善结果则困难重重。如果你要重建你的管理思路,按你的管理思路指导管理实践、引导学生走上正轨,你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哪种课堂管理理论是最好的?最好的管理理论是那些蕴含的管理原则与你的专业哲学观依循的原则相匹配、相关联的理论。你正在寻找一种与你的专业哲学观和课堂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或系列理论),情况就是如此。
五种基本的课堂管理理论
下面是对深刻影响澳大利亚学校与课堂的五种重要理论的简要介绍。本章(网站上的题目为“附加的课堂管理理论和模式”)提供的是一种资源,无论你是想要获取专业经验的师范生还是初任老师,你都可以借此重新考查你在学校里学习的理论。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些理论,是因为它们在澳大利亚的学校里得到了广泛运用,也是因为今天的课堂管理理论受到心理教育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应用行为理论的影响。其他作者通过他们自己的知识过滤器和解释过滤器,会识别出不同的重要理论。
我们以同样的格式呈现这五种重要理论,这样做有助于你对它们进行对比和分析。每种理论的名称都广为人知且易于识别,理论名称之后列出了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提出者就是该理论广为人知的主张者)。接下来就是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进行简单描述,然后列出了该理论支持的主要原则,大致包括:核心哲学观、价值观、伦理和道德观。积极实践辨别的是管理实践中的这些方面:试图形成良好的课堂管理,主要是打造良好的学生行为,预防(干预)或减少不良行为。总的说来,要尽可能经常实践积极的课堂管理行为。干预实践辨别的是管理实践中的这些方面:试图恢复良好的课堂管理,主要是减少或消除更多的较为棘手的不良行为。普遍实施的干预实践我们在本部分都已按顺序列举出来。然后是挑战与批评,指的是一些哲学或实践挑战,即成功实施理论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对这些重要理论的比较,你将会对莱福德课堂管理模式加深理解,亦会对我们在网站上列出的管理理论的类型和其他理论加深理解。
我们后面将对管理理论的分类进行探讨,我们认为管理理论最好分成如下相互涵盖的三类:心理教育视角的管理理论、认知行为视角的管理理论和行为视角的管理理论。
心理教育视角的管理理论主张,学生(其实每个人)都有需要,他们的行为(不良行为)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最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学习环境。德瑞克斯(Dreikurs)的目标中心理论(goal centered theory)和格拉瑟(Glasser)的选择理论(choice theory)是这方面的典范。
认知行为视角的管理理论主张,介入学生的行为要思虑周详、友好协商,这样才有助于改善行为。这种类型的管理理论兼顾认知和行为技巧,共同校正学生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行为方式。卡普兰和卡特(Kaplan and Carter)的认知行为理论(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ory)是这方面的典范。
行为视角的管理理论是高度程序化的理论,聚焦于个性化地校正可观察的行为。斯金纳(Skinner)的应用行为分析理论(applied behavioural theory,艾伯特和特劳特曼(Alberto and Troutman)阐释)和坎特斯(Canters)的自主纪律(assertive discipline)是这方面的典范。
下面呈现的前两种理论有其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基础。它们是以个体心理学原则为基础的,个体心理学是20世纪初的心理治疗师艾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阿德勒原本的理论被后来提出类似观念的思想家发扬光大,比如说鲁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和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的理论,下面将会对他们的理论进行讨论。“心理教育”这个术语描述的是一系列与课堂行为管理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寻求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预防或处理负面观念、负面思想或情绪。我们将在第2章中更加深入地重温心理教育理论,但在此我们希望介绍具体的理论,它们在澳大利亚的学校的课堂管理实践中十分常见。
目标中心理论(鲁道夫・德瑞克斯)
目标中心理论(也称为民主纪律)要求老师对学生为什么会表现出不良行为做出基于需要的解释,然后通过协调找出替代方式去满足学生的需要。这要求老师把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学生个人区分开来对待。要想实施目标中心理论,老师必须让全班同学就需要与行为的满足问题参与讨论;特别是就规则、后果和学业方面提供选择;示范连贯的、体谅的、负责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南、期望和底线;建立班级信任感和自我责任感;采用自然后果法而不用惩罚;鼓励努力而不是成绩,把努力作为主要手段去满足需要,避免让学生灰心丧气。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课堂管理理论的分类中,目标中心理论主要被视为深受心理教育理论影响的理论。
原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