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1156300
  • 作      者:
    朱良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全面系统

本书对八大山人的家世背景、思想渊源、交游情况、画作内涵、题跋诗的解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作者发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如《冶庵集》《梦川亭诗集》,解释了八大山人艺术发展道路上的很多关键性问题。可以说,本书是八大山人研究领域一部绕不过的必读之书。

2. 深入解读

八大作品看似简洁,实则难解。作者利用佛教典实和禅宗思想的知识,在八大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寻求对其晦涩作品的解读,尤其注意八大作品中所体现的“曹洞禅法”特点等,这可以说是八大研究的突破。

3. 有收藏价值

本书四色印刷,精装护封,收录八大山人作品百余幅,实为艺术爱好者收藏之首选。


展开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近年来又多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方面投入心力。出版有《南画十六观》《真水无香》《石涛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中国美学十五讲》等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孤独是自性法身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孤鸟图轴》,作于1692年,纵102厘米,横38厘米。此轴从画面左侧斜出一枯枝,枯枝略虬曲,在枯枝的尽头,画一袖珍小鸟,一只细细的小爪,立于枯枝最末梢。似展还收的翼,玲珑沉着的眼,格外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简易至极。在用笔上,正是吴昌硕所极赞的老辣沉雄,墨中无滞,笔下无疑。孤枝,孤鸟,可见的独目,撑持的独脚,等等。总之,画家要告诉你,这是多么孤独的世界:空空如也,孤独无依;色正空茫,幽绝冷逸。

这是一幅显现八大艺术哲学的标志性作品,可视为其精神气质的象征。画虽简单,其中蕴藏着八大有关孤独的智慧。要点有二:一是“巅危”意识。它使我想到佛教的“苦谛”,想到《周易》伟大的智慧:忧患意识。八大关心的不是一只偶然飞来的小鸟的命运,这是人命运的象征。曹丕诗云:“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这幅《孤鸟图》,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命运思考:从无限时空来说,人就是一只孤独的鸟儿,一只短暂栖息、瞬间消逝的鸟儿,人的生命是一个偶然的事实,人的生命过程乃是孤独者的短暂栖居。二是“巅危”中的宁定。你看那单足独立于枯枝之末的小鸟的眼睛,没有一丝恐惧和逡巡,而是平静地、悠然地享受着这短暂的栖息时光,没有角逐,没有争辩,没有盘桓,如宁定的大海不增不减。大乘佛学至高的自性般若境界,居然通过一只孤鸟可以瞥见,真是不可思议。

为了突出孤独的精神,八大常以独鸟、孤峰等为表现对象。当然,这只是表象。如禅门所谓“一双孤雁,扑地高飞;一对鸳鸯,池边独立”。孤独不是外在形式,而在其内在不依待的精神。他的一双鹌鹑,也是独立;两条游鱼,也是孤独。

我想联系八大相关作品,就这两点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点,孤独是人存在的命运,这是贯彻八大一生的基本思想。生命就是一趟独立的旅行,无所依靠是人的本来命运,无所沾系是还归于人本然相的唯一途径。八大通过绘画中孤独意象的创造,强调人归复“本相”。

这与他的禅门思想坚持有密切关系。在八大看来,“自性”即“法身”,回归自我,迥然独立,无所束缚,不为“染缚”,不为“净缚”,透脱自在,才是本然状况,才是人生命价值的实现。只有孤独的,才是真实的。博山无异说:“千人万人中,不向一人,不背一人。”不向一人,不随波逐流;不背一人,超越是非。由此才能臻于“平常心”。正因此,孤独不是对群体的逃离,而是一无依傍,禅宗将出家人称为“无依道人”,强调不沾一丝,透脱自在。妙悟之人,就像“透网之鳞”——从网中游出的一条小鱼,世俗的知识、欲望等构成密密的网,彻悟者从这网中滑出。《坛经》中说:“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就像上面说的那只孤鸟,挣脱一切束缚,到了自在云天中,这是一只如“法身佛”的小鸟。

八大绘画中频繁出现的孤鸟、孤鸡、孤树、孤独的菡萏、孤独的小花、孤独的小舟,这些意象,都无所依待。其《题画山水》诗道:“去往天下河山,仅供当时流览。世界八万四千,究竟瞻顾碍眼。”这喧嚣的世界,如葛藤一样互相纠缠,八大认为,这样的纠缠太“碍眼”,不仅有“碍”观瞻,更“碍”于生命真性的呈露。他独钟孤独,是要斩断葛藤,撕开牵连,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八大一生好画孤峰,这也别有因缘。孤峰是禅宗的重要意象,独坐孤峰顶,常伴白云闲,是禅门至高境界。药山惟俨(751—834)好啸傲山林,《五灯会元》卷五记载:师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啸一声,应澧阳东九十里许,居民尽谓东家,明晨迭相推问,直至药山。徒众曰:“昨夜和尚山顶大啸。”其俗家弟子、儒家学者李翱有诗写他:“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有人问沩山灵祐(771—853),他的弟子德山宣鉴(782—865)哪里去了,沩山说:“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孤峰,在禅宗中,昭示的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独立不羁的生命境界。

这也深深影响到宋元以来的中国艺术。“孤峰迥秀,不挂烟萝;片月行空,白云自在”,是禅境,也是诗境。一如枯木寒林,孤峰也是中国艺术家最喜欢表现的对象之一,静待孤峰顶上月明时,啸傲吟咏,成了艺术家的理想境界。明李日华题画诗云:“江深枫叶冷,云薄晚山孤。”一峰兀立于夕阳余晖之中,照出灵魂的清影。

八大的艺术醉心于这样的境界。广东省博物馆藏有八大《竹石图》),墨笔,大立轴,是八大晚年的作品。充斥画面的就是一柱石笋,石笋上几只竹叶伸出,如此而已。山峰以墨笔砸出,在浓淡干湿之间,颇有质感,气氛浓重。如此画法,前所未有。又如广州市美术馆藏八大《杂画册》,其中有一开,以枯笔扫出一山峰,下窄而上宽,势危而气定,给人凛然不可犯的感觉。八大有一幅《柱石图》,款:“柱石,甲戌之十月既望。为开父先生。八大山人。”作于1694年,画怪石当立,如园林之假山。

孤峰突起,独鸟兀立,吝啬到只画一朵小花,这彰显出八大特别的精神追求。人们常说八大的画有精气神,气氛浓重,通过视觉方面的突兀和越出常规,嵌入他的理性思考。他的画可谓智慧之画,他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通过视觉图像传达出来。如以上所举数例,无不有彰显“自性”方面的考虑。画孤峰,画那种独坐大雄峰的气势,等于画自己。这是一种精神书写。

就第二点看,八大绘画孤独的意象,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更不是因孤独而自怜,他要在孤独中,追求性灵的平衡,铸造他的生命理想境界。

八大长期孑然一身,身世飘零,在其精神错乱之时,一人在街上行走,衣衫褴褛,形同乞丐,晚年生活极为窘迫。八大艺术中的孤独,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他是不是在暗自抚慰,独饮清泪。但细品八大有关孤独的作品,不但没有这样的情绪,相反却充满着怡然、从容,甚至有幽默。不在孤独中感伤,而是吟味孤独,享受孤独,以孤独来坚定生命的信心,而不是通过孤独来强调孤立无依,进而寻求依靠。在他看来,无所凭依,方可自立;切断系缚,一真乍露;无所慰藉,乃真正的安心之方。

这种吟味孤独的思想,在《安晚册》中也有体现,这套册页的第十幅为《荷花小鸟》,照例是以简笔画荷枝,枝上落一小鸟,小鸟一足兀立,长喙低垂,一目似闭还睁,很悠闲,很恬淡。不画鸟觅食的专注,却画独鸟的怡然。在这风平浪静的角落,在墨荷隐约的氤氲中,纷扰和喧嚣远去,欲望和追逐荡然,只有安宁和无边的寂寞。

八大以诗来吟味这孤独的意味。《题孤鸟》诗云:“绿阴重重鸟间关,野鸟花香窗雨残。天遣浮云都卷尽,教人一路看青山。”孤独非但没有给他带来压抑,反而使他感到闲适和从容,感到挣脱一切羁绊之后的怡然。虽然画面是孤独的鸟,枯朽的木,但八大却听到间关莺语花底发,体会到盎然春意寂里来,疏疏的小雨荡漾着香意,淡淡的微云飘着清新。他透着残窗,一路地看;他沐浴着岚烟,一路地看。寂寞的画面,枯朽的外表,黝黑的墨色,这些哪里能“掩”得了他胸中的春情、生命的惊悸。

他在《题竹石孤鸟》中写道:“朝来暑气清,疏雨过檐楹。径竹倚斜处,山禽一两声。闲情聊自适,幽事与谁评。几上玲珑石,青蒲细细生。”此诗简直有王维的意味。王维那首著名的《书事》小诗写道:“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无边的苍翠袭来,亘古的宁静笼罩着时空,蒙蒙的细雨,深深的小院,苍苍的绿色,构造出一个梦幻般的迷蒙世界,一位亦惊亦哦的静处者,几乎要被这世界卷去。简单的物事,创造了一个无限回旋的世界。王维写片青苔来品尝生命,八大画只孤鸟来扪听妙音。

八大通过孤独的艺术,来寄寓他生命的理想。广东省博物馆藏八大《鹿图》一只孤独的鹿,在深幽的山间,昂起头,向着椿树(春),向着阳光,寻找生命的灵源。其上题有长诗,是八大专为这幅图而作。这幅作品绝非应酬,而是赠知己之作。此图经过精心构思,乃八大生平杰作。诗句很少用典,语言清新雅畅,有行云流水之感,其云:

呼马呼牛都不应,或群或友或无踪。攫身为谢中原逐,渺在商山第一峰。幕雾蒸霞紫晕香,托根高谢一鑱长。灵苗不果豺狼腹,留与春麋作困粮。餐芝可饱宁餐菊,豢鹿能驯胜豢龙。泼墨聊为先取胜,仙源他日解相逢。墨沈淋漓亦快哉,图来都是小儿村。若然甪里山中得,会向蒙庄枕上来。蒙茸不似春蒸菌,跳掷宁烦梦掩蕉。曾在名山深处见,南衡高岱北中条。饮露未须松作盖,临风只许鹤为群。亦知不是坳堂物,为爱清姿写赠君。


款“八大山人写并题”,有“八大山人”“何园”二印。

这首诗似可看作八大生平之陈辞:他是一个孤独者,“呼马呼牛都不应,或群或友或无踪”,如他的洞宗先师所言,“千人万人中,不背一人,不向一人”。他厌倦了人世的追逐(中原逐鹿),世俗中的功名利禄、得失盈亏非其所想,所谓“托根高谢一鑱长”(此用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他要遁然高蹈,但不是去做一个隐士,他要做觉者,一个不愿被坳堂物粘滞的独立的人。他呼唤着春天,如同饥饿者渴望食粮。春天来了,绿色披上了轻装,阳光抚慰下的世界,留与春麋,也留给他——“作困粮”。他几乎是和朋友相约,相约在“仙源”,那生命中的天国中。画与诗创造的生命境界,亮出一片生命的“清姿”。此可谓八大生平第一“快诗”,这是他胸中真正的宗教。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编.艺术哲学

第一章 八大山人绘画的荒诞问题

第二章 八大山人的“鸟道”观

第三章 八大山人艺术的孤独精神

第四章 八大山人的“不语禅”

第五章 八大山人的“菩萨行”

第六章 八大山人的“涉事”

第七章 八大山人的“无情说法”观

第八章 八大山人艺术中的晋人气质

第二编.思想索解

第九章 八大山人遗民情感的发展过程

第十章 有关八大山人遗民情感若干问题辨析

第十一章 八大山人的出佛还俗问题

第十二章 关于“八大山人”名号的相关问题

第十三章 《古梅图》读解兼及八大山人的“驴”号

第十四章 《瓮颂》试解

第十五章 《个山杂画册》试解

第十六章 八大山人《丁云鹏〈十六应真图〉颂赞》试释

第十七章 《河上花歌》并八大山人的实相无相观

第十八章 《女仙外史》八大山人跋文研究

第三编.生平历程

第十九章 八大山人家世相关问题再讨论

第二十章 传綮与弘敏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十一章 《梦川亭诗集》所见八大山人相关问题再研究

第二十二章 八大山人“临川唱和诗”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十三章 八大山人的“病癫”问题

第二十四章 八大山人婚姻问题再研究

第二十五章 八大山人研究中的“青云谱问题”补说

第四编 交游丛考

第二十六章 八大山人与澹雪交往史实补说

第二十七章 八大山人与心壁交往若干事实辨析

第二十八章 八大山人与宋荦关系再探讨

第二十九章 徽商与八大山人艺术之传播

第三十章 石涛与八大山人相关作品辨析

第三十一章 八大山人晚年诗友丛考

第三十二章 八大山人晚年与书画家交往之补说

第三十三章 八大山人晚年与讲学家之交往

第三十四章 八大山人晚年禅道友人散考

第三十五章 读八大山人相关传记札记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图版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