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征旅(上、下)(复原杜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聚焦杜甫成为诗圣的惊人一跃)人民文学出版社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79510
  • 作      者:
    马鸣谦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做依据:马鸣谦创作此部作品酝酿多年,从《杜甫评传》入手,过后又搜集、阅读了不少和杜甫有关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其构思是在中日两国杜甫学者共同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可以说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做依据。在学者研究基础上,马鸣谦做了大量文本工作,囊括饮食、风俗等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借此也厘清了人物的位置与面貌,并想象与描摹出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

(2)有高超的文学技巧做支撑:《征旅》除了第一乐章“入峡”部分有穿插性的回忆段落,基本上还是采用了常规的线性时间叙事。不过,在线性叙事中也叠合、糅入了不同人物、不同视角的平行叙事,即以杜甫的主观视角为主,根据情况再同步穿插多种视角。此外,作者还学习了萨拉马戈在《里卡尔多·雷耶斯离世那年》中的技法:将客观白描、主观独白、上帝视角与多人物视角相互交叉,随时可以作无缝跳接。

(3)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做联结:读完全书,深深沉浸在杜甫诗篇的氛围世界中,原先横亘在面前的古人与今人、过去与现在、偶像和读者、诗与生活之间那些障碍壁垒已不复再存在,杜甫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一个被偶像化的大诗人,他变成了我可以感知、可以接触、可以了解的一个同时代人。


展开
精彩书摘

 终于要离云安了。

中午,王判官在官驿外亭设席饯行。因为消渴症发作的缘故,到云安后的半年里,杜甫已经断酒,故而对饮时只是约略沾唇、聊表心意而已。并没有旁人作陪,杜甫与王判官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晴日的气氛让他很想鼓舞起谈论的热情,可是,他却找不到太多话题来讲说,兜来兜去就是重复的几句表示谢忱的话。这位王判官年纪二十六、七岁,入仕时间不久,去年才调来云安。不过,他的从伯父却是夔州的当任刺史王崟。正是依托了这层关系,杜甫这次才下定了决心携家搬去夔州。

席间,王判官告知,夔州那边已有安排,杜员外一到州城,就可投递名刺到州府内。另外,云安县令严丹前日已去夔州例行述职,料想也已在刺史面提前做好了铺陈。

饯行过后,王判官要回县衙料理公务,还说明早倘若没有其他事情耽搁,定会来江岸送别。杜甫长揖拜谢,两人就在驿亭分别了。

 

午后登船时,江上无风,桅樯顶端指示风向的木鸦静止不动,那赤白两色圈点的鸟目直直地谛视着东方。两岸耸峻的山崖上未见厚积的云翳,只几片絮状的碎云停在半空。并没有下雨的迹象。

沙岸狭长,勾勒出弓曲蜿蜒的弧线,接近城门处向内凹进,形成了一个天然泊港。杜家的大舸就这样沐浴在斜照的日光中,静候在云安城下。此时的泊港里,除这艘预备下峡的船只,只有一艘荆州的上行商船正在卸下货物,十数个挑夫脚踩着两条长而柔韧的跳板正来回奔忙,不时传来船主催促的呼喝声。商船后面,另有三、四艘刚从益州[1]到来的白舫,船上的旅客结付了船钱,正指挥随行仆役搬运行李上岸。入晚前,他们必会找到投宿处,有正式官身的可以在官驿停歇,白衣平民则在邸店过宿。在杜家大舸和商船中间的开阔水面上,还浮着七八支土民艓子。这是形状如同长梭的小艇,尖尖的船头,尖尖的船尾,前后各有一人。船尾的那个坐着,不时翻动两片桨,谈说嬉笑;船头之人站立着,单手抓着渔网,却不言语,身后的木横杆上都栖立了一羽黑鱼鹰。不一会儿,随着尖锐的哨声响起,这些小艇仿佛约齐了似的,各各向江心飞驶而去。趁着日光尚且明亮,渔人们要捕捉顺流游下的成群白鱼。

沙岸再往西,原有一处激流回滩。去年初秋抵达云安前,杜甫已见识过滩水涨涌、波涛汹卷的可怖情状。不过,眼下还是三月,江面低落下很多,水流已不似那时湍急迅猛,从江心到对岸的半幅江面透出了浓酽的墨绿,望去竟然平展如镜。

杜甫由僚奴阿段引导搀扶着,拾级而下,踏上了自己的旅舟。

 

这艘船可不是寻常小艇,前年在蜀中时由梓州刺史章彝赠送,以前曾做过官船。虽然大小远不及旁邻那艘号称“万斛之舟”的商船,体量却比纯粹载客的白舫要宽绰许多。有前后三重舱室,前舱供休憩,中舱置行李,后舱供眠卧。三个舱室的船板下还有底舱,可以装载重物。

已提前招募雇佣了船工,舟前撑篙的篙工峡中人称为“长年”,掌舵的舵师称为“三老”。类似商船这样的大船须雇佣“长年”六人,“三老”两人,为八人配备。类似杜家这样的中船须雇佣“长年”二人,“三老”一人,为三人配备。在“三老”站立扶舵的望台下还有仆役的矮舱,那里可以安置厨灶。

三天前,仆人信行雇好船工后,已和阿段、女仆阿稽将整船清扫打理过。杜甫与王判官在驿亭告别时,临时雇佣的五名挑夫就开始往舟中搬运行李了。这次出峡旅途等于是将成都草堂的“旧家”不断整体搬移,身边长物可不少哩,挑夫们来回奔走了三次。

先是搬运米粮、舂米器具和厨灶碗碟。去年从成都带出的精米留存已不多,因为有员外郎的头衔,在云安还能领到禄米,禄米是糙米,因此舂米的石臼和木杵必不可少。另外,这次搬运可不要破损了大邑瓷碗。大邑碗白胜霜雪,扣之如玉,是轻而又坚的上好瓷器。那是初到成都时从涪城尉韦班那里索要来的。前年韦班返京后,听说又转任了河南尉,可是,劫后的洛阳满目疮痍,想来万事艰难吧。哦,远方的东都,不知几时才能回返,杜甫不由想念仁风里的二姑母故宅和自己的土娄庄和陆浑庄了。

第二趟搬运了家具、卧具、冬天用的暖炉还有衣物。家里人口多,衣箱就有十来个。乌皮几和书案也也带上了吧,还有两根桃竹杖(也是章彝赠送的)。杜甫每每想到桃竹杖,念及这位被严武当场击杀的刺史,心内总是唏嘘不已。章彝待自己可不薄啊。

第三趟搬运的全是书卷和文房笔砚。此前洛阳土娄庄留有两三千卷,旅食长安十年时贮藏的书卷数量有四、五千卷,此后乱离大半已失落,由秦州入蜀时只携带了小部分最珍爱的随身书,不及五百卷。不过,这几年在成都重又收聚,加上友人馈赠,目下也已有近二千卷。还有自己历年积累的诗文稿。惜乎保存在土娄庄的早年诗稿已散失,存留下来的也只有带去长安的十数首,以及凭记忆恢复的十数首,不及十分之一)。这些书卷文稿满满登登装了十几个箧箱,为防止行船打湿,箱上都蒙了油布遮盖。

从杜甫家寄住的水阁到南门泊港路途不远,夫人杨氏、长子宗文、二子宗文、二女杜堇都是徒步走来的。孩子们上了船,掩饰不住脸上的喜色,因为终于可以摆脱这个坡陡地狭的山城,继续向前探索了。他们生性好奇,心里已在想象前方的州城和新的住所了。宗文在和船头两个“长年”攀谈,具体说些什么,杜甫却听不明白(这宗文什么时候竟学会了当地僚人的土话?)

到他登船时,所有行李物件已归置停当。杨氏和阿稽也已将卧舱里的被褥安顿完毕,今晚,全家人就要在郭外滩岸边的船上过夜了。预定明天一早就起航出发。

这是永泰二年的晚春,三月十四日的傍晚。


 


展开
目录

1  人物一览表

 

上  部

3  第一乐章  入峡

141  第二乐章  火与雪

 

下  部

393  第三乐章  农事

673  第四乐章  出峡

811  附录:出峡后的余事

819  代后跋:杜甫、马勒与《第九交响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