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沙漠之光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9675770
  • 作      者:
    毛玉山
  • 出 版 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治沙专家刘铭庭无悔的红柳人生。在62年漫长岁月里,他扎根大漠戈壁,以对事业的赤诚,用生命和心血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治风沙、治贫困的人生奋斗乐章。 本书带我们走近刘铭庭,走进他那个浩瀚无垠的沙漠世界。
展开
作者简介
毛玉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新疆作家协会理事,现任新疆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至今已创作、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近200万字,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光》《华联岁月》,报告文学集《情洒西部》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塔克拉玛干的呼唤
策勒告急!县城面临第三次搬迁
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缘的策勒县来说,漫天沙尘的日子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这里的春夏两季,每年都有一到两个月的沙尘天气。
在策勒县的历史上,沙尘暴的残酷侵袭,已造成县城两次向南迁移。第一次是在一千七百年前,当时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一个叫“乌丝塔提”的地方,距离现在的策勒县城有80千米。由于风沙的无情侵袭和严重干旱的困扰,县城不得不向南搬迁到一个叫“热瓦克”的地方。虽然“乌丝塔提”古城早已被风沙侵袭,但从那些依稀可见的残垣断壁,以及散落的红柳篱笆和胡杨木桩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在那里生活的痕迹。第二次是在清朝年间,同样的原因,策勒县城又从“热瓦克”搬到现在的位置。虽然“热瓦克”距离策勒县城仅有10千米,但和时间更久远的“乌丝塔提”相比,“热瓦克”留下的遗迹反而更少,它早已被无情的风沙掩埋,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热瓦克”消失的主要原因偏偏就是它距离现代文明太近,而被过度资源开发和人为毁坏。但它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已被人们所熟知,并载人县志。到了1982年,肆虐的风沙再次逼近县城,当时风沙已吞噬了2万多亩良田,迫使400多户农民离开家园迁往他处,风沙的前沿,也就是离县城最近的沙锋仅有1.5千米。风沙再次兵临城下,策勒县城已岌岌可危,随时面临第三次搬迁。
在一部描写策勒风沙的专题片里,我看到过这样凄凉的画面:策勒县农民买买提-吐逊指着已被风沙掩埋,只露出屋顶的老房子说:“我原来的房子有2.5米高,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他家过去那干净整洁的院落,里面已经堆满了黄沙……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当初他们被迫离开家园时的无奈心情……
是沙进人退,向风沙屈服,还是坚守阵地,向风沙宣战?策勒县已面临生死抉择。
此时,在中科院吐鲁番治沙站(研究站)里,有一个人正在他的沙漠植物园里精心培育着他的各种红柳苗子,他就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治沙专家刘铭庭。他不知道那远在1300多千米外的策勒县在等待着他,那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在呼唤着他。
吐鲁番是有名的“百里风区”受灾区,在过去年复一年的岁月里,风沙给吐鲁番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刘铭庭是治沙站的负责人,他带领治沙站的科研人员和吐鲁番人民一起组成了治沙大军,开始了对风沙长期的科学治理。
1969到1982年,在刘铭庭担任吐鲁番治沙站负责人的十多年里,曾任自治区主席的司马义·艾买提,只要来吐鲁番,就要到吐鲁番治沙站看望他们。因此,他对刘铭庭的情况十分了解,并对他们治沙站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其实,刘铭庭早在1972年就已经认识司马义·艾买提主席了,当时拍摄《吐鲁番怎样防风治沙》专题片时要用直升机,需要自治区领导批示,于是他就找到了时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的司马义。虽说两人仅是一面之交,但因为刘铭庭当时在吐鲁番治沙工作方面很有成就,又是直接战斗在治沙一线的科研人员,所以他给司马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2年2月,司马义·艾买提主席又一次来到吐鲁番治沙站,这一次他可不是来表扬刘铭庭,而是来给他下任务的。
司马义·艾买提的出生地是策勒县策勒乡十八大队,也就是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最近的那个村庄,他的家乡已被风沙掩埋,村子里的人也被迫四处逃离。风沙掩埋了村庄、田野,又开始向策勒县城逼近,策勒县城危在旦夕。可想而知,作为自治区主席的他,看到家乡的遭遇,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司马义·艾买提让刘铭庭在吐鲁番站抽调得力人员,前往策勒县组建新的治沙站,并要求刘铭庭他们在三年之内必须治住流沙,保住策勒县城。刘铭庭向司马义主席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刘铭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来到策勒县组建新的治沙站的。
P3-5
展开
目录
引子:令人担忧的荒漠化现状
第一章 塔克拉玛干的呼唤
策勒告急!县城面临第三次搬迁
出奇制胜的治沙方案
第二次临危受命
三次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大奖
第二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
孤山下的“孩子王”
刘铭庭的抗战和父亲的运输线
会“翻跟头”的小队长
第三章 校园里的青春时光
三换门庭的中学时代
兰大的体育骄子
喜忧参半的考察实习
第四章 西部的召唤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青年渠”上的“修渠大王”
走进沙漠,开启治沙人生新起点
第五章 “和平渠”上的爱情之花
从江南水乡到西部新疆
“和平渠”上的爱情之花
莫索湾的沙漠之恋
第六章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穿行
在莫索湾的风沙中锤炼
走向成熟的固沙植物专家
第七章 吐鲁番盆地治沙人
在吐鲁番“五道渠”的日子
吐鲁番盆地的绿色卫士
负有盛名的吐鲁番“沙生植物园”
第八章 刘铭庭的红柳人生
发现五个红柳新种
刘铭庭的红柳研究与应用
奇特而神秘的“红柳包”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圣柳”
第九章 无悔人生 情重如山
人生的又一个起点
沙漠里的三个“家”
储惠芳的艰难岁月
第十章 “人工肉苁蓉”之父
闻名遐迩的人工大芸种植基地
四面开花的大芸种植热潮
大芸示范基地在艰难中崛起
大芸种植中的教训和启示
第十一章 人工大种植芸成功之谜
人工大芸是怎样种成的?
“大芸开沟撒播高产种植法”的诞生
野生大芸最高纪录趣谈
第十二章 人生的定位 生命的光芒
对刘铭庭的各方评说
有点“火药味”的家庭座谈会
光荣与梦想使命和责任
尾声:玫瑰花盛开的地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