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女流之辈,双目失聪,即便奢侈,亦应有度。锦衣玉食,亦应节制。但是,春琴家却非如此。一个主子,却要使唤五六个下人。每月开支不可小觑。为何要花费如此多的财力和人力呢?其一是因为春琴爱鸟,尤其酷爱黄莺。即便在今天,啼声婉转的一只黄莺也要耗费一万日元。昔日恐怕更是价格不菲吧。当然,今天和过去对于黄莺啼叫的辨析和赏玩方式多少有些不同。以当下的例子来说,有的黄莺乃“幽谷之音”,叫起来“叽啾,叽啾,叽叽啾啾”。有的黄莺乃“高昂之音”,叫起来“嘤嘤关关”。除了“嗷嗷叽啾”这种生来婉转的叫声外,这两种叫声最值钱了。这两种叫声山莺叫不出来,偶尔啼叫一两声,也不是“嘤嘤关关”的鸣叫声,而是“叽叽喳喳”地乱叫,叫声粗鄙不堪。要想让鸟儿“关关”啼叫或“铮铮”而鸣,带有金属般的美妙余韵,则要依靠人工手段来驯养。要趁着山莺幼雏尚未长好尾巴就要捕捉回来,然后让它追随“黄莺师傅”学叫。若是尾巴长成,已经记住了老山莺刺耳的尖叫声,就无法纠正了。“黄莺师傅”也是人为训练出来的,出名的叫“凤凰”呀、“千代之友”呀之类的,都各有名堂。如果有一处人家家里有一只名鸟的话,饲养黄莺的人会为了自家黄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请求赐教鸣叫技巧。这种求教被称为“去学声”,一般在早上外出,持续多日。有时还会请“黄莺师傅”到特定的场所,“黄莺弟子们”聚集于四周,就好像是音乐教室一样,蔚为壮观。当然,每只黄莺都有资质的优劣、声音的美丑之分。即便同是幽谷之音、高昂之音,鸣叫曲调的生疏、余音的长短都是千差万别。弄到一只好黄莺,绝非易事。一旦弄到手,则有授课费可赚,身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春琴家饲养了一只优秀的黄莺,给它起名叫“天鼓”。春琴朝夕听其鸣叫,乐此不疲。天鼓的啼叫声的确堪称一绝。其高音中“哐”的叫声空灵清澈,余音经久不绝,如同巧夺天工的乐器所弹奏出的声音,绝想不到这是鸟儿的叫声,并且声音持久、有力、甜润。于是,春琴视天鼓为掌上明珠,诸如饵料也是百般注意。一般制作黄莺的饵料,需把大豆和玄米炒熟,磨成粉,掺人糠后,再制成白色的粉。然后,再把鲫鱼或鮠鱼干磨成粉,称之为“鲫鱼粉”。把这两种粉各取一半搅拌,再用萝卜叶子挤出来的汁水搅拌,其制作过程极为烦琐。此外,为了让黄莺的鸣叫声更加悦耳动听,还要去捕捉一种栖居于蔓草藤中的昆虫,每日喂一两只。如此这般,煞费功夫。大概养了五六只鸟儿,需要一两个下人专门照看。并且,黄莺不在人前啼叫。需把鸟笼放在一种叫作“饲桶”的桐木箱里,镶嵌上纸窗户予以密封,并让些许外部的光线透过纸张照入。这种桐木箱上的小窗,用紫檀或黑檀等木料制成,上面雕刻精美的图案。或雕以蝴蝶、贝壳,或用泥金描绘,无不匠心独具。其中的一些古董品,即便放在今天,卖个一百日元、两百日元乃至五百日元的高价,也不足为奇。饲养天鼓所用的饲桶据说是来自中国的舶来品,造型精美。骨架用紫檀做成,中腰乃琅玕翡翠板,上面精致地雕刻着山水楼阁,真是高雅至极。春琴把这个箱子放置在自己房间床边的窗户旁,时常凝神倾听。天鼓发出悦耳的叫声,春琴就会心神愉悦。所以下人们为了让鸟儿鸣叫,不断往上面洒水。往往天气好的时候,天鼓鸣叫得欢快,天气不好的时候,春琴也就郁郁寡欢起来。自冬末至春季,天鼓鸣叫得最为频繁。到了夏天,鸣叫次数逐渐减少,慢慢地春琴郁闷的日子也多起来。这黄莺,只要饲养得当,能活很长时间。这需要十分仔细,若交给没有经验的人去喂养,立马会死掉。一旦死了,就只好另买其他的黄莺来代替。春琴家第一只“天鼓”在八岁的时候死了,之后一直“后继无人”,迟迟没有得到名鸟。数年以后好不容易养了一只鸟,本领毫不逊色于此前那只。春琴再次冠之以“天鼓”的名字,自是爱不释手。“第二只天鼓也是啼声曼妙,胜似迦陵频伽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