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孤独小说家麦卡勒斯的口碑神作!
◆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欧文·豪盛赞:“这是美国人曾写作的好的小说之一。”
◆ 《纽约客》《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南大西洋公报》……全美主流媒体重磅推荐。
◆ 2018一字未删插图典藏版,传奇译者小二全新译本,译文精准传神,完美再现麦卡勒斯作品文学之美、孤独之美。
◆ 俄罗斯当红插画师Miss Miledy、Alexandra首次为中文简体版创作7张手绘彩色插图,完美重现小说经典场景。
◆ 本书采用圆脊精装,精美手绘护封搭配典雅内封,全书选用无气味不反光的纸张,视觉柔和,版式清晰悦目,绝对是典藏必备,送人也有很份量。
◆ 再也没有人,比她更懂你的孤独。
她大步走向“我们”,并明知永远无法抵达
1.心之猎手
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这句话几乎是麦卡勒斯所有文本的起源:“精神上的隔离”,强烈到近乎偏执的爱,以及爱与被爱一同对等发生的不可能,便是她创作的永恒母题。但这对于敏感者通常纯然为痛苦的体验,在她身上竟如蚌壳含珠,最终催生出一种巨大而绚烂的创造力。
而首先,麦卡勒斯是谁?
她被誉为“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优秀的小说家”——也许,还应该在“小说家”前面加上“天才”二字。关于她年少成名的前半生,用张爱玲的《天才梦》形容最恰当不过: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这是张爱玲十九岁时在《西风》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奖作品的一段话。同样,麦卡勒斯也在十九岁(1936年)完成了她早期最重要的短篇《神童》(同样收入本书中),这通常被认为是麦卡勒斯进入文坛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小说》杂志上,获得区区二十五美元——她日后一直为这第一笔稿费的菲薄耿耿于怀。而创作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她第二次抵达纽约不久,刚开始向纽约大学商学院新闻系的西尔维娅·查特菲尔德·贝茨小姐学习写小说,仅两个星期便交出若干习作,而《神童》是贝茨小姐最喜欢的一篇。里面大量运用麦卡勒斯熟谙的专业音乐知识——在十五岁终于决定当一个作家之前,她和小说中的主角一样,原本被世人尤其她的母亲期许成为一个钢琴神童,但是,“她是一个被捧得太高的明星,任何坠落都会是无法安慰的痛苦”(《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和张爱玲的《天才梦》一样,这篇作品也是麦卡勒斯的一次相当清醒的自我审视。
就在发表《神童》的那个夏天,她说有两件事是她需要做的:“一是完全靠自己的感觉去写作,二是避免浪费任何激情,把所有的激情都集中在写作上。”同时,“相信爱情,相信自己的创作力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展现”。(《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
当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终于走在最适合她的道路上,一切便势如破竹。麦卡勒斯在二十三岁就发表了她最重要的长篇《心是孤独的猎手》,此后一举成为纽约文化圈的新宠。这路径也与张爱玲从港大回来第二年便风行海上相类。但她们也同样早婚,同样选择了被自己才华征服的崇拜者:张爱玲的情事众所周知,而麦卡勒斯则嫁给了来自家乡的同样有志于写作的利夫斯。明显区别在于胡兰成比张爱玲年长;而利夫斯和麦卡勒斯年纪相当,在她看来英俊,还是她吻过的第一个男孩。
嫁给年少所爱听上去罗曼蒂克,事实却远非如此美妙。麦卡勒斯本是夫姓,卡森自利夫斯那里得到这个姓的同时,也开始了和他长达十数年的婚恋纠葛。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麦卡勒斯便发现自己不够爱利夫斯——远处还有更多的、真正的“我们”值得她不断奔赴——而令这段关系得以长期维持的,不过是利夫斯对麦卡勒斯的俯首帖耳,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怜悯和惯性依赖。在离婚数年终于又决定和利夫斯复合时,当时已三十多岁的麦卡勒斯如是想:
那次飞行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空中的星星,还有我的困惑,不知拿利夫斯怎么办。我刚回到家里,利夫斯就又开始说结婚的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感觉亏欠了他的情谊。也许只是因为他是我吻过的唯一男人,再加上我怜悯心的无限膨胀。我知道他对我不重视,但我觉得没什么,我自己也不是特别具有女性特点的人。像我前面说到的那样,我们做一般朋友也许会幸福得多。可现实并没有那样发展。
——《启与魅:卡森·麦卡勒斯自传》
这本自传写于麦卡勒斯临终前。终其一生,她也只活了五十岁,却比自杀身亡的利夫斯整整多活了十四年。他们之间的纠缠如此深刻激烈,终于发展到了十二万分悲惨的境地;然而,这段公案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利夫斯的自杀给麦卡勒斯无疑带来了许多负面传闻,面对这桩于情于理都让她难逃干系的死亡,她的确也表现出了不合时宜的冷漠甚至残忍。共同好友和道听途说者都不再崇拜她、喜欢她,甚至用相当刻薄的言语形容她,说她越来越自我中心、装病博取注意力、日渐粗鲁而尖刻。这当然也导致了她与张爱玲晚年封神截然不同的口碑的两极分化。然而,借助《婚礼的成员》里十三岁的弗兰淇(也是麦卡勒斯认为最像自己的小说主角)之口,她再次说出如下心声:
我的问题在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是独来独往。所有的人都归属于一个“我们”,除了我以外。不归属于一个“我们”,会使你感到太过孤单。
她从不吝暴露自己的精神内核。问题在于,此处的“我们”其实只是彻头彻尾的“他们”,哥哥与其新婚妻子在婚礼进程中几乎完全无视妹妹的存在。这种对归属于一个“我们”的执念也因此并非真正融入他人的努力,而是硬生生插在中央再随时被连根拔起,除非设法让自己变成如磁石一般的存在,正如她成名后的万众瞩目——但一旦崩塌也随时可能众叛亲离。
在迄今最详实的传记《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里,我们会发现早期的卡森就不是讨人喜欢的孩子,而引人注目的方式和成年后如出一辙:
露拉·卡森努力去被人认识,被人注意,并在所有她感兴趣并有竞争力的方面超过别人。就像在星期日学校比同学背诵更多的《圣经》章节,她现在要在体育方面获胜。如果是自行车比赛,她要比别人骑得快而且时间长;如果是游泳,她拼力要第一个游到终点。……实际上,露拉·卡森很少参与任何她没有把握赢的活动。
用时髦的话来说,这显然是一种学霸气质,和她母亲从她小时候就不断向之灌输的观点一致:卡森是天才、神童,不光是兄弟姐妹间最出色的孩子,也将是享誉世界的名人——无论弹钢琴或者写作,都一样。受此鼓舞,卡森从小的自我要求和期许都非常高,十五岁之前废寝忘食地练琴,十五岁后通宵达旦地写作。
卡森跟同龄人相处很不自在,在哥伦布中学的同学眼里,她看起来孤独和不自信。许多人觉得她的冷淡是自卑的表现。……卡森的大多数中学同学都认为她性格古怪。她通常在人群中很显眼,因为她不怕与众不同。
——《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
01 导读
她大步走向“我们”,并明知永远无法抵达
001
伤心咖啡馆之歌
075
神童
093
赛马骑师
103
泽伦斯基夫人和芬兰国王
115
旅居者
131
家庭困境
145
一棵树· 一块石· 一片云
157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