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人画与诗学研究》:
三 从后人的诗画活动略看苏轼的催化作用
苏轼从艺术创作、鉴赏和保存等多方面推动诗画融通,他自己也在此基础上提出较为系统的诗画论,可参看拙文《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诗画论流变研究》的论述。在苏轼从实践到理论的多重推动下,他对诗画融通的催化作用也就继之而起,从他生前便开始,直到今天。我们以有宋一代为界限,从苏轼以后诗画互动的生动例子中来看苏轼的催化作用。
第一,这种催化作用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苏门弟子对诗画融通的关注和重视。如刘宰《漫塘文集》卷二十四《跋听雨图》所云:“蔡天启中书集中有跋画一段云:余官京师十五年,日有薮泽之思,偶得尺素,作平岗老木,以其余地授伯时,请加远水归雁,以扁舟载仆。因题诗其左日:鸿雁归时水拍天,平岗老木尚寒烟。付君余地安渔艇,乞我春江听雨眠。伯时唯唯,然懒不能竟。他日彦舟取去,以示令戬,即取笔点染如诗。明年冬,余补常俸,归过彦舟,壁间见,颇有佳思。初夏,泛小舟至村舍,归诉珥渎河,至十八里店,遇雨宿横塘埭下。闭卧篷中,夜分不寐,闻归雁声,因记曩时,复作绝句云:平野风烟入梦思,殷勤作画更题诗。扁舟卧听横塘雨,恰值江南归雁时。自作诗画,至今六年,而竟践之,念旷荡之可乐,悼岁月之不留,于是怅然者甚久。舟过丹阳,宿北山僧舍,因书以遗令戬,且寄彦舟,以跋前画云。李伯时风流文雅,无所不学,而于画尤工。令戬,宗枝之秀。彦舟王氏涣之与兄汉之,俱为名侍从。皆一时见推于苏门者。”①蔡肇是北宋诗人、画家,初事王安石,后游于苏轼门下,文中说他在汴京做官,常有归隐之念,偶然获得小幅绢帛,就画了平头山岗上的老树,然后请好友李公麟帮忙画完。蔡肇想让李公麟在老树边画上远水归雁,再在远水上画一叶扁舟,把蔡肇自己画在舟上。蔡肇虽然迫不及待地在没有画完的画上题了诗句,但李公麟因为懒惰没有如期画完,画了一半的画就被王彦舟拿去给赵令戬看,赵令戬就拿起画笔按照蔡肇诗中的意思,把它补画齐全。后来蔡肇转任地方官员,想念诸人,又题诗感慨,寄给众友,其中是否含有求援之意且不细论,单说此次诗画融通的奇特之处,先是因一半之画而题诗,又因题诗而补全画面,诗画之融通,可谓极矣。而这次登峰造极的诗画融通的参与者,无论是蔡肇、李公麟,还是王彦舟、赵令戬,都是苏门弟子,则苏轼对诗画融通的催化作用,首先便在自家子弟身上发生作用。此类例子甚多,如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四《题明发所画访戴图,渠自有诗》、陈师道《后山诗注》卷第十二《题明发高轩过图》等。
第二,催化作用通过苏门弟子得以进一步传递。还以《听雨图》为例,南宋1176年,许纶便从王彦舟子孙王晦叔处交换获得《听雨图》,当时距离北宋《听雨图》雅事已过去八十一年,许纶在《涉斋集》卷十六《王晦叔惠听雨图次蔡韵奉寄并序》中详细记载此事经过,文中说:“丙申仲冬,予以告籴,至天长。令君王晦叔出所藏书画,有蔡公天启听雨图,予击节爱之。盖蔡所画者,平冈老木;远水归雁,作蔡卧小舟听雨者,滕公令戬笔也。蔡又以二绝句作小楷,凡二百五十七字跋其上,以遗其叔祖王公彦舟,皆精绝。晦叔作字,有徐季海风气。暇日从予假金石刻酒行,谓余日:予绝爱子唐开河碑,顾未有以博此者。予戏指屏间听雨图日:此足以当之。晦叔笑曰:非吾家旧物,直不靳于子矣。后月十三日,晦叔还自淮阴渎头,顿所苦暴下,予是日亦往高沙转粟,以书告别,且日:开河碑或果欲之,第意所欲捐者,得一种足矣。继有皂衣乘急骑追予舟,至五里许,出,卧披画轴,则听雨图也。予既叹晦叔能割爱以取好,明日舟行,过小五湖,水天相接,雪意垂垂,孤雁叫群,洪涛拍枕,因感蔡跋语,有自作诗画今六年而终践之语,绍圣丙子至今复八十一年矣,而予既得画,宛如所更,感慨久之,乃次蔡韵以寄晦叔,且为佐书蔡跋,以当画记云。”在许纶看来,八十一年之间,情景如画,恍若未变,实际上大宋国土已丧失一半,许纶所谓“宛如所更”者,更多的是宦游的经历相似,因此情不自已,作两首次韵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