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媒体背景下公共舆论的多元建构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0926367
  • 作      者:
    宋琳琳
  • 出 版 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宋琳琳(1984.02-),女,汉族,辽宁锦州人,副教授。现就职于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公共危机传播等。在职期间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精彩书摘
  1.数量庞大、零散无序
  新媒体赋予了草根民众自由的舆论表达权,新媒体成为草根民众舆论表达的工具。新媒体作为舆论表达工具具有“交互性极强,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征。网络和手机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远比传统媒体丰富。网络的广泛覆盖,为公共舆情中草根民众强大的舆论表达奠定了基础,微博作为舆论表达最直接的途径,在公共舆论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草根民众天生具有的“自组织性”,决定了信息、的浩瀚与庞杂。通过新媒体,草根民众发布的舆论信息犹如烟海。信息数量的庞大,缺乏监督与编译,民众的文化程度、素质高低不同,舆论呈现出思想表达的层次不同。你一言我一语,或是对事件看法灵感突现的记录,有可能为哗众取宠,制造虚假言论,使得信息变得零散而无序。
  2.无障碍、瞬间膨胀
  有些公共舆情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可能导致信息传播受到阻碍,甚至出现信息屏蔽。但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不直接受制于政策的管束,利用数字技术和全球互联网技术,可以突破信息的屏障,草根民众可以凭借它们实现舆论的自由表达。草根民众的自主意识增强,出现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趋势。
  3.芜杂感性、真假难辨
  学者尼葛洛庞帝认为,“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有“自组织”特点的草根民众的舆论表达,传播的信息真假难辨。公共舆情中,草根民众由于信息不完整、不客观等,易产生恐慌情绪,甚至出现误报和失实。舆论的表达缺乏必要的把关,谣言就有了滋生与传播的空间。由于对情况不了解,无法在较短时间及时掌握真实情况,草根民众作为舆论主体由于所处角度不同或看到的事物不尽相同,且坚持自己所看到的而没有联系起来去综合分析,很容易忽视信息的真实性,导致谣言爆发式传播。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链上,每个人可以进行舆论表达。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传播群里,草根民众的素养参差不齐。草根民众的舆论表达能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会发展演变为网络暴力,在正义的外衣下失去理性。
  (二)主流权威的表达特点
  1.代表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专业权威
  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中代表统治者的思想和意志的意识形态。新闻媒体如果不能代表统治者的利益,很难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作为主流媒体,是社会的舆论领袖,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新闻事业在我们国家,被看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特征非常明显和突出。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指导下官方媒体发挥了特有的意识形态功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打好主动仗,坚持舆论导向正确。
  普利策认为“倘若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瞭望者。他要在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不测风云,及时发出警告。”官方主流媒体就是船头的嘹望者,对社会方方面面进行监察,将所看到的告诉广大的社会公众。作为官方声音代表的主流媒体,要有较高的可信度;讲究信息来源和出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注意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精英群体的权威发布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等待,准确无误后方可发布信息。
  2.受制度化约束,失语、缺位
  官方主流媒体控制着舆论导向,在宏观层面上报道新闻信息。由于中国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主流媒体的“把关人”根据新闻选择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只有符合新闻价值的信息才能借助主流媒体的平台得以传播。主流媒体都将目光聚焦在国内外重大事件,造成主流媒体的报道缺乏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
  官方主流媒体也有难言之隐,如出于“保密”的目的,官方主流媒体不能对某些事件或信息做新闻报道。
  媒体,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是传播信息介质。不无遗憾的是,主流媒体,当新闻事实发生的时候;当利益、安全、百姓生活受到威胁时;当社会的构建需要主流媒体积极参与时,常常突然患病,成了局外人、旁观者。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舆论引导力理论
第二节 新媒体传播理论
第三节 新媒体改变传统舆论格局
第四节 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第二章 新媒体在公共舆论中的角色
第一节 新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引导特征
第二节 新媒体在公共事件中的效能
第三节 新媒体在公共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第三章 舆论格局的新变化
第一节 舆论主体身份的嬗变
第二节 主流舆论与民间舆论的角力

第四章 公共舆论多元话语的建构
第一节 公共舆论多元话语的社会学意涵
第二节 公共舆论空间“三元价值话语圈”的提出
第三节 公共舆论多元话语的互动机制

第五章 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微博舆论治理
第一节 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微博传播
第二节 传统媒体微博与公共舆论
第三节 政务微博与公共舆论
第四节 微博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

第六章 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后真相
第一节 新媒体舆论场中后真相的特点
第二节 多元话语共存背景下信息的后真相形成机制
第三节 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

第七章 多元话语视角下的突发事件
第一节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媒介要素
第二节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容要素
第三节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
第四节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多元话语视角下的公共危机
第一节 多元话语舆论中公众的”心理对抗“机制与消解
第二节 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公共危机舆情的重构机制
第三节 多元话语视角下新媒体公共舆情的引导策略

第九章 新媒体时代主流话语的舆论引导力提升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主流话语的舆论引导力困境
第二节 提升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策略
第三节 提升政府舆论引导力的策略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