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
过日子,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就是每天循规蹈矩地工作,按部就班地生活,平平淡淡过一生,而我这里所说的过日子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用我们老家的话来讲,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就是会过日子,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就是不会过日子。如此说来,妈妈就是非常会过日子的人,她做事认真仔细,开销谨慎合理,从不乱花一分钱。小时候,爸爸是带工资下放的国家干部,每月薪水45元,在妈妈的精明“算计”下,每到月底还能积攒5块大洋呢。由于她会过日子的好习惯,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家总能吃上红烧肉,我也能穿好看的花衣裳,白白净净地去上学。
可是妈妈最不满意我的就是不会过日子,她说一个女孩子家,有多少钱花多少钱,一点没有计划性,以后成家怎么得了。有的时候见我买回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就会气得骂我是“败家精”。她总是教育我,爱饭有饭吃,爱衣有衣穿,每次我都充耳不闻,对她省吃俭用的观点不敢苟同。妈妈跟外婆她们谈心的时候常会感叹:这小囡做事麻利像我,爱干净像我,怎么过日子就不像我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成家有了孩子,深深意识到了过日子的重要性:柴米油盐酱醋茶,水费电费电话费,医疗教育和保险,人情世故一大堆,哪样都要考虑,哪样都需要银子啊。所以不自觉地想起了妈妈多年来的苦心劝导,不禁产生了强烈的理财意识,在消费方面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了,更不会挥霍浪费、好高骛远,而是量力而出、略有节余,以备不时之需。不仅会过日子了,而且还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遗憾的是,妈妈已经看不到这些了,不然她该有多么欣慰啊。
如今女儿大了,我喜上眉梢,可是也急在心里。因为她的消费观念和花钱作派,比起我当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用她外婆的话来讲,简直是太不会过日子了。明明家里有饭,要出去吃;明明衣服很多,还要继续买;明明钱用完了,要透支信用卡……每次我责怪她开销大,她就会撒娇说:妈妈,我现在正年轻,这时候不穿什么时候穿啊,再说了,我想吃东西,再贵也舍得花钱买,难道你忍心我饿得像个小可怜吗?如此三番,我还能说什么呢。
现在想想,自己当初不也是这样一意孤行,说服妈妈的吗?人的消费观念一方面是应了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地而异,因环境而变的。也许,到了自己成家以后,她会有所改变的吧,事实上我不就是结婚之后才幡然醒悟的吗?如今我对她的喋喋不休,就如同当年妈妈对我的絮叨一样,亲情的延绵,爱的轮回,仿佛奔腾的江河滔滔不绝,生生不息啊。
生火引炉
春节前到老宅贴春联,那里依旧是一片衰败的楼房、低矮的小店、废弃的铁棚等百废待兴的破旧模样。返回的路上,经过熟悉的小桥,忽然看见一个老妪蹲在路边生火引炉子,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看见这样的场景了,怎么现在还有人用炉子讨生活啊,一时间傻愣在那里,往事如胶片,在我脑海里突兀重现,带我走进了久远的岁月……
记得小时候家里也用炉子,妈妈为了节省煤球,总是在临睡前,烧足几瓶开水,洗脸洗脚备用,然后将煤球充分燃尽直至熄灭。第二天爸爸提前起床,拎着冷冰冰的炉子到门口生火。先用火钳在炉子中间点燃一堆废纸,向炉子里添加木块,拿起小扇子在炉口边轻轻扇,火苗慢慢在木块上燃了起来,渐渐的,火苗越来越大,再从簸箕中夹起一块煤球放在木头上,一边使劲扇,一边静等煤块烧红。冬天的早晨,寒风凄厉,爸爸蹲在炉子旁不停咳嗽,年幼的我蜷缩在暖和的被窝里很着急。可是妈妈不让我起来,说炉子没有生好,起来也吃不到早饭,但我睡不着,心里惦记着冷风中的爸爸。几乎每天早晨都能听见爸爸咳嗽的声音,想象着爸爸生炉子时候的佝偻背影,带着一种焦虑无奈的心情,只盼望他早点把炉子生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晚上开始封炉子了,即便次日煤炭灭了,邻里之间也有了经验,相互用借火的方式,取代了生炉子的麻烦。但凡哪家炉火熄了,就用火钳夹一块新煤球到邻居家借火燃煤。这样既给自己提供了便捷,又给邻居送了一块新煤球,彼此不吃亏,相互得实惠。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