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燕园散纪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2644883
  • 作      者:
    李道新
  • 出 版 社 :
    宁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品电影短长,思燕园古今,述生活苦乐。

收录北大教授李道新几十年来散文随笔,记录一个艺术研究者眼中的人、事、情。

体验愈益深广的世界和更加幽微的人性,以艺术之光烛照每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 

唯愿每一次出走,都是响应生命的召唤;而每一次迷失,都能遇见你我的指引。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电影艺术》等杂志编委、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评审专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等。在《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独立出版《中国电影史(1937-1945)》等14种学术著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影视理论批评、影视文化产业。


展开
精彩书摘

李安的孤独与恐惧

 

现在想来,露天电影确实伴随几代中国人克服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并向惯习的封闭静止的个体,展开了一个陌生的开放活动的世界。不得不承认,与其说是露天放映的影片让我们走出了难耐的孤独和恐惧,不如说是露天电影本身,真正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在互联网与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露天电影以及与此关联的一切,已成一种怀旧感强烈的现代仪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拍电影”和“看电影”也是如此。跟电影诞生之初一样,两者同样饱含行为之外的诉求和影片之外的深意。仅就“看电影”而论,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和特定媒介中“看”的“电影”,其实并不是观众所要选择的那一部特定的“影片”;相反,“看电影”的机遇、场所、机制和氛围等,才是“看电影”所要指向的内在目的。在相关的电影理论、

电影哲学,甚至媒介考古学视域里,这一命题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确实,当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以及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等,携带其革命性的技术创造和震惊式的视听极致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看电影”的年代。何时去看?在哪里看?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等等,都跟对露天电影的疑惑和期待基本一致。

不仅如此,放映设备、观影场所和受众反应所造成的“短缺”机制,同样会对这种观影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就像当年为数不多的观众在内地仅有的两家IMAX+3D 影厅里体验《阿凡达》、两家3D+4K+120 帧影厅里体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当同样为数不多的观众,在依然只有26 家3D+4K+120 帧CINITY 高规格影厅再次遭遇李安的《双子杀手》的时候,值得铭记的必然是“看电影”作为仪式的功能。亦即:多年以后,我们有关《双子杀手》的个人记忆,与其说是影片的技术跨越、主人公的克隆分身及其纠缠的父子关系,不如说是身处某一天某一城的某一家电影院。

从各种迹象看,对电影的“短缺”机制,李安有着非常明确的认知。尽管用不了很长时间,跟《阿凡达》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双子杀手》便会以“李安电影”的标签,散布在全球各个角落各种条件的电影院、各种规格的电影厅,以及各种分辨率的电视、电脑和移动终端,并以此止住一部分口碑的失落和票房的亏损。

然而,以这些方式存在的《双子杀手》,并不是《双子杀手》本来的样子。离开了3D+4K+120 帧CINITY 高规格影厅的《双子杀手》,跟离开了这些影厅的观众一样,剩下的只有这117 分钟,属于李安也属于观众的凝视和聆听。李安和他的观众,也就成了一对相约已久的,不可暂停、无法慢放和拒绝快进的生命共同体。

所以,只有在能够收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的电影院里,才能在影片开始之前目睹导演的银幕现身,并听到李安面向他的观众说话。作为一位有幸感受到这一切的观众,笔者也正是在那个电影即将开始的瞬间,才突然意识到一种来自导演李安自身的心绪,那是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恐惧。

时至今日,银幕上的一切跟影院里的观众之间,仍然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障碍,这也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电影人前赴后继试图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特别是通过《双子杀手》,李安总是希望借助最高规格的制作技术和呈现方式,让电影里的细节和内容能够“越过银幕来到观众的身边”。但在《双子杀手》第一次国内公映后,面对舆论的差评和观众的不解,李安开始疑惑地向观众提问:“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在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李安第一次尝试了一种改变电影生产与消费方式的最新技术,但没有使用一个如影片本身一样清晰的概念成功地为这个即将到来的电影时代命名。如今,因《双子杀手》而倍感孤独的李安,仍然没有找到这个电影时代的命名方式。

或许,这个电影时代真的无法命名;也或许,李安所坚持的,只是“电影”本身。毕竟,等待了好多天,带着小马扎,跟随着人流奔赴露天电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这也就意味着,“电影”被称为“电影”的时代,即将消失或者已经瓦解。未来已来,电影还在吗?

这就是李安的恐惧,也是电影失名前夜,李安跟观众共享的一场祭礼。

 

此文原题《这是李安的孤独与恐惧 也是电影失名的前夜》,载《北京青年报》2019 年10 月25 日


展开
目录

上·电影味
李安的孤独与恐惧
电影美好,先生回来
徐峥的转型与《囿妈》的“囧”
《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象征与像真
《我和我的祖国》里的乡愁与怀旧
《烈火英雄》与泪水深埋的英雄叙事
《邪不压正》与升降之间的生之魅惑
第三排,逼视的妙处
“犹太导演”阿方哥
希区柯克:看到了吧,他总爱偷窥
《文艺研究》与一墙之隔的缘分
电影的发生史与一本著作的发生
从电影建筑到电影绘画
《日本电影100年》:得其意而忘其形
“微电影共同体”的想象与创建
宁敬武的书卷气与文人电影新景观
纪录山形
莫斯科的电影时光
华盛顿的华语电影节
电影创造新中国
电影为什么是美国的?

中·燕园思
我与孔子学院
东大三课
东京一日
三四郎池
上野
镰仓
涅瓦河畔的城市
雷尼尔:雪山惊魂
十日
淡水宿命
古早味道
中元节
二手书店
好奇而行兼谈为什么要在北大学艺术
一中
师父赵俊贤
考试
我的诗生活
北大旁听者刘俊
印度“青椒”茅笃亮
自立,而且悲悯
从来路到去处
做有用的人
寻求一种姿态
艺术的学术与学术的艺术
在艺术,因北大
艺术的大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