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出版物研究》:
1937年11月至1941年春是联大文艺社团的发展期,这一时期联大学术环境较为宽松,风气比较自由。再看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较好,整个社会抗战热情高涨,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自由;另一方面,从昆明本地来看,地方军阀龙云主政云南,名义上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但实际上与中央政府、地方势力暗中较劲,互相争夺地方权力。早在1931年,中共地下党刘林元等人在写给中央的报告里就有这样的话:“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的国民党,表面上打着以党治国的口号,实际上完全是军阀的附庸物’,‘他们的影响在群众中是很微弱的,就是在昆明的学生群众中也没有很大影响,至于工农中的影响,更不足提了’。”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下,“云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龙云对昆明日益高涨的爱国民主运动采取同情、默许、保护的态度”,引起了蒋介石的愈发不满。国民政府日渐加强军统在云南的势力,其重要任务就是要破坏爱国民主运动。但龙云政府对此持暧昧态度,并不特别支持。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貌合神离,为联大师生争取了相对自由的校园环境。抗战初期的联大师生关注现实,敢于直言,校园生活丰富多彩。1938年底,国民党西南联大直属区党部和三青团直属分团部成立,最初在校园里建立陈列室,陈列国民党的代表性时政刊物《中央周刊》、文艺刊物《文艺先锋》等,同时建立社团明社。明社出版壁报《明报》,和进步社团群社的《群声》壁报等偶有针锋相对的言论。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西南联大校园内的言论比较自由,各种思想理念不同的社团都可自由发声。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41年初。这一年,西南联大的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共两党之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联大部分进步师生的学习生活也受到波及。联大最大的综合性社团群社在校园内逐渐停止了活动。“‘皖南事变’发生后,根据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将西南联大比较暴露的干部、党员和积极分子50多人,疏散隐蔽到云南各县开展工作。”再加上这一时期的昆明也不太平,日机经常轰炸,师生频繁跑警报。到1940年,日军侵入越南安南,因为昆明毗邻越境,学校又开始酝酿迁校,最终决定保留校本部,同时成立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原有的一年级新生及新招的先修班学生到叙永分校报道上课。学生力量有所分散。
此后皖南事变爆发,政治上的高压加上环境的动荡,校本部的文艺社团活动逐渐转入沉寂期。
具体来看,这一时期包括长沙临时大学时期和早期的西南联大时期。长沙临时大学时间短暂,开学不到一个月长沙便不太平,敌机轰炸频繁,常常上着课就有炸弹在学校附近爆炸。这一时期的学校,整体上处于一种不安定状态,未来何去何从谣言四起,大批同学踊跃从军,以实际行动保卫祖国。学生会已经成立,但是“除推选了一些代表之外却尚无具体的工作”。长沙临时大学的文学院设立在南岳衡山,师生同住,关系很是亲近。据记载,长沙临时大学有文艺社团及壁报,“颇多描写现实生活的诗文”只是史料并无过多记载。但从有限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师生主要关注现实社会,再加上生活并不是特别安定,长沙临时大学存在时间也不长,其文艺社团及壁报为后面西南联大时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奠定了基础。
从1938年西南联大来到云南,一直到1941年春皖南事变爆发,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主要有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南荒文艺社、冬青文艺社等,戏剧社团主要有联大剧团、青年剧社、戏剧研究社等。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和南荒文艺社一脉相承,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社团的不同发展阶段。他们的主要负责人相同,创作体裁从最开始的诗歌扩大到散文、小说等,成员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载体从壁报扩展到知名报纸的副刊,这为后来文艺社团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开拓作用。得益于自由民主的校内环境,1937年11月至1941年1月是联大文艺社团发展的黄金时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