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研究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7366
  • 作      者:
    田园子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精彩书摘
绪论
  一、媒体融合的持续推进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早由国外引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其内涵非常丰富。在20世纪末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到来之前,不同媒介之间泾渭分明。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各种媒介在不断迭代更新的发展中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也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初期提出的对“媒体融合”的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媒体融合”囊括的范围更大,不仅包括了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近年来,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媒体融合”已然成为我国产业领域、学术领域和政治领域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从2009年开始,与“媒体融合”相关的学术研究呈明显的数量上升趋势,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
  近年来,各地各新闻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不同程度地探索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从全国媒体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此长彼长的态势,且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首先,主流媒体的传播阵地得到拓展,其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新媒体矩阵。传统媒体积极拥抱互联网,全媒体采编平台、新闻客户端、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取得进展,新媒体布局初步形成,覆盖用户范围大大增加。其次,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主流媒体持续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加强融媒体内容的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培养输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再次,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全媒体采编平台的构建之中,移动直播、HTML5网页技术等在采编制作环节被普遍应用,无人机采集、机器人写稿、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不断打破技术壁垒。*后,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传播领域全方位创新。各媒体探索运用全媒体多样化传播形式、分众化互动式服务方式、大众化及生活化话语表达,等等。实践证明,党中央作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潮流,坚定有力地推进这场重大而深刻的媒体变革,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赢得了战略主动,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还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问题。比如,某些传媒集团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略显动力不足,缺乏居安思危、求新图变的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不够;又如,一些传媒集团内部推进媒体融合的思路不够清晰,总体上缺乏设计,实施媒体融合进程的路线图、施工图不明晰;再如,工作中存在偏差,导致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更有部分新媒体的名号与母体相分离,大大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切实解决,予以优化。
  当前,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任务也更为紧迫。首先,传播形态将持续演变,要求媒体,尤其是我国主流媒体通过深度融合占领制高点。信息载体、传播渠道的更新迭代正在加速,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信息入口,聚合平台、自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网络直播、问答社区逐渐成为舆论生成传播的重要源头。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我国传媒产业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其次,传统媒体不进则退,倒逼增创深度融合的新优势。纸媒发行量、广告收入连续下滑,不少都市类媒体收入呈现“断崖式”下跌。从实际情况来看,广播电视媒介的情况虽然好于报纸,但由于受众日渐分流,广告收入也在不断下滑。近年来,面对巨大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才跳槽、转型,直接导致人才的流失。媒体行业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只有不断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逐渐摸索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后,国外媒体正在加速转型,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国媒体应加快媒体深度融合的脚步,以此提升行业竞争力。目前,国外主流媒体都在持续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国外部分传媒集团将原有的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中心“合三为一”,打造统一的多媒体新闻编辑部,还有的建成了“蜘蛛网”式的融媒体中心。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媒体行业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勇立潮头、加快发展,在与国际主流媒体的竞争中增强实力、扩大影响。
  目前,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着力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在媒体融合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传媒界确立了移动媒体优先的发展战略。发展至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态势。近年来,中国移动新闻用户数量持续攀升,2022年一季度,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高达11.83亿,月人均使用时长达到162.3小时,月人均使用次数达到2637.1次,这一组数据显示出用户使用深度仍在持续(吴丽,2022)。放眼全球,英、美等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5G、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移动媒体必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路径,则是必须顺应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习近平,2019)。这次重要讲话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正确思路。2017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也作出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主要阐明了以下问题:第一,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着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着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第二,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从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新闻产品、紧盯移动技术前沿等路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第三,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是媒体深度融合*需要突破的难点。要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分层级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创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第四,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中央厨房”就是融媒体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是什么,搞清楚“中央厨房”怎么建,搞清楚“中央厨房”怎么用。第五,强化全媒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要把全媒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力举措,加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全媒化集团军(刘奇葆,2017)。
  二、传统报业的变革创新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主导下的信息传播格局,这不仅关乎人类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还关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缔造出了地球村的奇迹,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理解的媒介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只是单从技术意义上出发的,认为是对所传播的内容实现从纸质化到数字化的一种转变。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挖掘,它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技术平台,是传播的另一种延伸渠道而已。要想不被所处的时代抛弃,我们就必须直面新的挑战,把握“数字化生存”背后真正的含义。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是这个时代体现出的专属特征。所谓数字化,可以理解为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逐步推进、以数字制式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一种转变过程(罗以澄和吕尚彬,2009)。具体而言,数字化是一种来自技术上的支撑,通过网络化的特征将其呈现,*后达到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革命性的时代里,传媒行业又是受数字技术影响*深的行业之一。数字技术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其中有对大众媒体技术上的推进,但更多的是对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受众的流失、信息权威的丧失、广告收入分流以及人才的流失等。2010年,在3G网络的助推下,数字化报刊迅速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我国成功实现了200多家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融合。相关研究表明,2011年,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512.9亿元,超过全国报业广告收入之和(469.45亿元)。2012年,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753.1亿元,超过全国报纸(555.63亿元)和全国广播(141.06亿元)的广告收入之和(696.69亿元)。2013年,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1100亿元,超过全国报纸(504.7亿元)、广播(141.19亿元)和期刊(83.27亿元)的广告收入之和(729.16亿元),仅比全国电视广告收入(1101.1亿元)少1.1亿元(郭全中,2015)。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以及给传统媒体所造成的危机和考验是全球范围内的,报业转型成为全世界所有报纸媒体共同面临的问题。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速度之快、覆盖领域之广,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放眼世界,美国的报纸转型主要基于形态上的革新与理念上的转变。《华尔街日报》树立了“报网融合”的理念,华尔街日报网站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典范。《纽约时报》树立了“网络是成功的平台”这一理念,其*早意识到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将技术和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应用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徐倩和王利军,2006)。此外,欧洲报纸媒体的转型之路也开始启动,大多数纸媒选择了免费竞争与形式创新的路径,其中英国《金融时报》的转型*具代表性。面对报业危机,《金融时报》从产品内容的强化、新媒体平台的打造、资本运营的拓展以及传播地域的扩张开辟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瑞典的《地铁报》则是通过免费竞争获得了巨大的受众群体,并由此获取了可观的广告收入。在亚洲地区,日本报纸转型主要采取了联合竞争与资源利用的手段,在报业内部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利用*大化。众所周知,日本在研发高科技产品上具有显著实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日本在新媒体产品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日本经济新闻》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积极自救,加快数字化建设。首先,借势新媒体,推动报网联动;其次,利用新媒体拓宽经营渠道;*后,加快数据库建设,扩展收入来源(王菲,2012)。《朝日新闻》就是通过创新移动发行业务来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在日本,手机持有率和使用率非常高,针对一批年轻的、有手机使用习惯的受众群体,《朝日新闻》开设了手机新闻服务,24小时不间断向受众提供及时的新闻资讯。纵观全球,通过不同国家在纸质媒体转型之路的探索中,不难发现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已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言
绪论 1
第一章 媒体融合的研究进路 10
第一节 媒体融合的概念及层次 10
第二节 媒体融合及传播技术形态的演进趋势 14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进程 24
第二章 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路径的梳理 29
第一节 报纸编辑部的含义及相关研究 29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含义及相关研究 35
第三节 国内外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主要路径 37
第三章 媒体融合对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 43
第一节 媒体融合进程下的报业转型 43
第二节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45
第三节 媒体融合对新闻生产流程及从业者的影响 47
第四章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动因和现状 54
第一节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动因 54
第二节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现状 64
第五章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74
第一节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74
第二节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中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8
第六章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原则、依据及整体思路 87
第一节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原则 87
第二节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依据 93
第三节 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整体思路 97
结语 104
参考文献 1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