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之战:绝对劣势也能翻盘
爆发于公元前490年的希波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自迈锡尼时代的特洛伊战争之后,欧洲视角下东方和西方的第二次较量,也是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第一次全面冲突。这次大规模战争最后以波斯的惨败和希腊的胜利宣告结束。
在这场较量中,希腊多次以弱胜强击败波斯人,尤其是马拉松战役。一般的说法是,希腊在人数居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摆出战阵,结果大胜缺乏近战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骑兵,还创下192比6400的夸张战损比。
这样的描述不免让人觉得波斯士兵战力疲软,然而实际上,马拉松之战的胜利希腊获得得并不轻松,而波斯作为一个一统西亚的强悍帝国更不孱弱。正因如此,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才会真挚地赞美希腊的胜利者们,称他们是“第一支看到波斯的服装却面无惧色,并且敢于向身着这种服装的军队挑战的希腊人”,而在此之前,希腊人“但凡听说波斯人的名声,都会胆战心惊”。
我们能从希罗多德这种隐含激动情绪的赞美里,侧面感受到波斯强大的军事力量。既然如此,马拉松之战为什么还会走向如此结局?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在希波战争爆发前,希腊和波斯就有过频繁的接触,甚至是军事对抗,但是这种对抗规模较小,双方对于彼此军队的战术打法并没有太具体的印象,这就导致在全面冲突爆发后,他们才在战场上第一次校验己方应对策略的合理性。于是,军队的指挥者在作战时便不可避免地犯下了一些在今天看来极为可笑的错误。马拉松之战中的一些细节就表明,波斯人对希腊的认识实在不足。
01
公元前7世纪以来,希腊发达的贸易路线重新开启,其在亚平宁半岛、安纳托利亚、爱琴海诸岛的殖民地大规模增加,金属武器的价格因此开始走低,逐渐平民化。有不断发展的经济做支撑,各城邦演化出了重步兵这一强力兵种。
不过,由于当时冶金技术的落后,轻薄且坚固的铠甲并不存在,为了减少负重,希腊的重步兵所配备的护甲也只是分为胸甲、胫甲、头盔三个部分。虽然敌人的弓箭不足以正面射穿这些甲胄,但士兵们身上大片的无护甲部分依旧脆弱,为了防备弓箭,他们还是需要手持盾牌。
波斯帝国军队的职业化程度比希腊诸国的更高,但这也意味着,其军事装备的成本需要帝国财政承担。因此,即使是号称“不死军”的万人兵团——王室禁卫军,也只是一支以弓箭手为主的轻装步兵部队。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里那些头戴面具、背插双刀的古怪战士,与历史上的“不死军”除了名字外,没有一点相同之处。
波斯以十进制编制军队,一军为1万人,由10个千人营组成,再往下是百人连和十人队。这1万人中,只有每个十人队的队长可以手持2米左右的短枪和大盾,其余士兵则完全依靠弓箭杀敌。而一块出土的古波斯釉面砖雕上的内容显示,这一时期,波斯士兵几乎没有穿戴盔甲的习惯,即使是那些负责保护身后弓箭手的十夫长也是如此。“不死军”同样不例外,只不过,为了彰显尊贵的身份,这些战士们会穿着长及脚踝的特制罩袍。
这样的部队装配看起来不太合理,因为几乎没有近战能力,但此前波斯皇帝大流士能够依靠这支部队平定叛乱,建立统一帝国,就说明其战斗力并不孱弱。
步兵之外,在战场上一起出现的还有波斯骑兵。
和希腊不一样,波斯帝国是一个拥有大量骑兵的国家,骑兵和步兵相互配合,共同作战。这些波斯骑兵同样依靠远程武器发动攻击,再加上其天然的速度优势,波斯军可以快速行进至敌军的两翼,并从侧后方袭扰敌军阵营中无盾牌防护的位置。受到这种攻击,敌军往往会陷入混乱,最后在三面夹击中崩溃。
面对希腊军,战力强悍的波斯军队原本应该拥有很大的优势,然而事实却正相反:在马拉松之战中,波斯军的优势根本施展不开。
02
按希罗多德的说法,波斯海军统帅大提士选择在马拉松登陆,是因为这里是希腊沿海少有的适合骑兵作战的平坦区域,但这显然是一个由结果倒推原因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西洋世界军事史》的作者富勒虽然认可希罗多德在历史学上的贡献,却也曾尖锐地指出,这位史学前辈的某些叙述“在根本上缺乏任何明白的战略观念”。在富勒看来,大提士之所以要选择从马拉松湾登陆,是因为这里距离希腊的雅典城邦足够近,能够对雅典产生威胁,继而引诱雅典人出城迎战。只要能将雅典人的主力调出城,城中已经倒向波斯的阿尔克迈翁家族就能寻找机会拿下城池。
有人可能会想,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在反向迫使雅典人据城固守吗?
还真不是。
此时的雅典没有像希波战争结束后那样,在周边建立起比雷埃夫斯港和与其连通的甬道,因此一旦遭遇围困,城中的人很容易被一网打尽。尤其是在波斯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正面迎击才是最有利于他们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战略上,大提士的计划成功了:波斯军在马拉松的登陆确实让雅典人产生了恐慌,他们派出军队赶往马拉松湾。但从战术层面考虑,大提士的计划却是将波斯军队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