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本病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患者身体状态、心理应激、情绪问题、性格特质有关。
1.身体状态工作过于繁忙、过度劳累等,容易诱发本病。
2.心理应激常常有过度担心、紧张、害怕等心理,容易诱发本病。
3.情绪问题存在较为激烈的矛盾或冲突,比如与人吵架或怄气等。
4.性格特质性格多疑,总对自身某些类似心脏病症状疑神疑鬼、过度忧虑,易患本病。
二、症状
常表现为各种心脏不适,例如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痛,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1.心悸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可主观感到心跳加快,并表示可听见自己的心跳。
2.呼吸困难患者常感到空气不足、呼吸不畅,会出现张口呼吸的表现,有时还会要求打开窗户呼吸或要求吸氧。患者因长时间张口做深呼吸可并发头晕、四肢发麻等呼吸性碱中毒表现。
3.心前区痛患者自觉胸闷胸痛,常常为针刺样、刀割样疼痛。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可出现失眠、多梦、焦虑、食欲减退、耳鸣多汗、尿频、尿急等。
第二节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心脏神经症”病名,结合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
第三节西医治疗
医生在充分了解病史和病因之后,对患者解释具体病情,树立治疗信心,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的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如向患者解答关于本病的性质以解除其顾虑,使其相信并无器质性心血管病,耐心询问、了解患者生活、工作情况,并给予正确引导,鼓励患者适当户外运动,增加娱乐活动以调整心态等。
2.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症状对症选择,如患者心率偏快,可予以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若患者焦虑、睡眠障碍,可予以镇静剂口服,如艾司唑仑片、氯硝西泮等。
第四节中医药治疗
一、证治体会
1.从五脏论治,以心、肝为主本病发病与五脏有关,主要责之于心、肝。心主神明,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引起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还可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其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表现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理智清朗,气和志达,思维灵敏,血气和平。如果肝失于疏泄,气机不得条达舒畅,就会引起情志不畅,甚至抑郁、胸胁、乳房胀痛不适、胸闷、心悸、嗳气、吞酸、脘腹胀闷、失眠多梦、月经不调等。长期紧张或者情志过极,导致气机失调,肝郁失于疏泄则耗伤肝血,血气不行则瘀血停滞,心脉闭阻,气血津液不能输布,心失所养,则发为胸闷、头晕目眩、烦躁焦虑、失眠多梦等症状。
程氏临床治疗本病倡导心肝同治。心主火,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常以心火旺盛伴肝气郁结为主,故选择清心泻火之中药如穿心莲、栀子、黄芩、黄连、竹叶等,配以疏肝解郁之品,如合欢皮、绿梅花、佛手、川楝子、香附、郁金等。
2.重视“双心”治疗双心医学又称为行为心脏病学或心理心脏病学,主要研究和处理与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相关的心脏疾病。双心疾病发病病理与中医“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理论相符。《景岳全书·郁证》言:“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心脏神经症患者常伴有紧张、焦虑、抑郁、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传统治疗更关注患者身体恢复,在情绪改善上的治疗效果有限。程晓昱教授在看诊时除传统的医疗手段外,还考虑患者身心状态,给予其必要的健康宣教,提供心理干预及冥想疗法,以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及心理压力,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负担,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