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长江中游(湖北及邻近地区)是我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重要地区之一,史前时期曾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在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结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江中游地区的考古工作虽然可以追溯到1925~1926年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探险队对大溪遗址的调查②,但真正系统性的考古工作是在1949年以后展开的,总体落后于北方。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第一个识别出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中游*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③。选择屈家岭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1)仰韶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繁荣和向文明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④。屈家岭文化是仰韶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具代表性的文化,也是中国史前文化多样性、重瓣花朵式向心结构⑤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屈家岭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过程。
2)屈家岭文化是史前第一个整合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也是长江中游史前诸文化中分布范围和影响范围*广的文化。从当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北至豫西南、豫东南地区,东至鄂东南,南抵沅江上游,向西基本占据了峡江地区。其影响范围更是向北远至黄河中、下游,向东到达长江下游,向南至赣鄱,向西至峡西地区,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文化格局。
3)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史前社会组织变革、社会复杂化的关键阶段。长江中游之前发生的少量筑城活动在屈家岭文化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开始大规模地修筑古城。长江中游目前共发现19座城址,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延续使用和新建的古城共计18座,代表了史前以大量城址为特征性聚落形态的高峰。
4)屈家岭文化发现和命名至今已有近六十年,但学界对屈家岭文化的内涵、分期、类型、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及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尚有继续探讨的余地。具体来讲,屈家岭文化的内涵和界定尚不能完全达成一致;屈家岭文化的分期、分段方案总体较为粗放,地区类型划分不够准确;屈家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动因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屈家岭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等方面也较少有专门系统性的研究,仅在个案和更大时空范围内的综合性研究中有所涉及。这些问题随着近些年大量科学的田野发掘材料的积累,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
如上所述,前三点表明屈家岭文化在中国文明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分量;第四点表明将屈家岭文化作为研究课题,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第二节研究简史
自屈家岭文化发现和命名至今,学界对屈家岭文化的内涵、分期、类型、谱系及聚落和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
京山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调查时发现②,1955年和1956~1957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发掘③。第一次发掘即认识到了屈家岭遗存与仰韶文化系统差异较大。第二次正式发掘充分认识到了这类遗存具备较多特有的文化特征,于1965年出版的发掘报告中正式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并初步分为早、晚两期,晚期又分为晚一、晚二两段。夏鼐先生则于1959年在长办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的发言提过屈家岭文化。1958~1961年又在位于汉水中游地区的郧县大寺、青龙泉等遗址发现了与屈家岭遗址同类的遗存,扩大了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同时依据郧县的大寺、青龙泉和均县的朱家台、乱石滩等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确定了“仰韶一屈家岭一龙山”相对年代序列关系②。在此期间,峡江地区也进行了较多的考古工作,调查和发掘了巫山大溪、宜昌杨家湾、秭归朝天嘴等遗址③。特别是大溪遗址的两次发掘,发现了大溪遗存反映的文化内涵与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有别,发掘者推测其年代可能比屈家岭文化略晚。张云鹏先生根据上述田野发现(包括黄冈地区堵城等地的调查④),认为屈家岭文化的分布范围北至桐柏山、西北至汉水中游、西至峡江地区、东到鄂东地区,基本涵盖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⑤。
20世纪70年代前期对汉水中游地区的黄楝树、下王岗等遗址的发掘再次验证了“仰韶一屈家岭一龙山”的年代序列_。安志敏先生对这一年代序列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认为不能笼统地说屈家岭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黄楝树遗址的屈家岭文化大体与龙山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相当。但可以确认屈家岭文化是早于龙山晚期的。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并对屈家岭文化的分期、相对年代和分布范围做了初步探讨。特别是屈家岭遗址的分期方案对后来的研究带来深刻影响。夏鼐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对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和定名规则做出的系统论述直接指导和推动了国内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随着大溪文化的命名逐渐被学界接受,大家开始关注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宜都红花套①、松滋桂花树②、江陵毛家山③、澧县三元宫④等遗址的发掘,在地层关系上确认了“大溪文化一屈家岭文化一湖北龙山文化”⑤的年代序列,同时认识到屈家岭文化已经跨越长江分布到达湖南北部地区。到了80年代,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大家意见不一,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前后承袭发展的关系;另一派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两个起源不同、各自发展的文化。两派观点长期争论,至今未能统一意见。
前者以李文杰、何介钧等先生为代表。李文杰先生首先著文系统地讨论了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地层关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出屈家岭文化是继承大溪文化发展而来_。随后何介钧先生根据50~70年代的考古发现归纳出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一“屈家岭文化”一“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三种前后承袭的原始文化序列。其中“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后来被正式称为石家河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发表年代较早的《江陵毛家山发掘记》曾指出当前所称屈家岭文化应该是屈家岭晚期遗存,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全境和河南省西南部,承袭于大溪文化;而相当于屈家岭早期的遗存,还包括放鹰台等遗址,仅分布于湖北中部地区,则是另外一个文化类型,年代与大溪文化相当或略晚。
后者以王劲先生为代表。王劲先生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起源于不同地区的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大溪文化起源于三峡以东的川东鄂西一带,屈家岭文化起源于江汉平原,前者的起源时间要早于后者。继而总结出长江中游地区三种不同的文化序列:第一种是江汉平原上的由屈家岭文化一典型的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的文化类型①;第二种是鄂西南地区的大溪文化一含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大溪文化一季家湖文化;第三种是鄂西北地区的仰韶文化一屈家岭文化一青龙泉三期文化②。张之恒、王杰先生都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种文化有一段时间并行发展,有各自不同的渊源和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关系③。这一派基本认为屈家岭文化起源于江汉平原。
在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二者的关系争论中,部分学者还对大溪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早期的界限提出不同的认识。以向绪成先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以屈家岭下层为代表的遗存应属大溪文化晚期④,何介钧先生等则认为属屈家岭文化早期⑤。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分期,王劲先生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屈家岭下层、放鹰台下层等遗存为代表;中期以屈家岭晚一、晚二和青龙泉二期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天门石家河罗家柏岭下层、均县观音坪下层遗存为代表⑥。实际上王所分的第三期已出现鬵等器类,具备“龙山文化”的特点⑦。何介钧先生将屈家岭文化的划城岗类型分为三期⑧。张绪球先生将屈家岭遗址的下层及同类遗存剔除后,将以屈家岭遗址晚期为代表的遗存作为屈家岭文化,重新分为早、晚两期。
与此同时,学界对屈家岭文化的地区类型划分也做了初步分析。*早有何介钧先生所分的分布在汉水流域的屈家岭类型和分布在长江干流、洞庭湖区的划城岗类型⑩。沈强华先生在何的基础上将鄂西北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单独划为一个地方类型,增加为青龙泉类型,同时认为鄂东地区可能为另外一个类型。也有学者提出屈家岭类型、青龙泉类型和关庙山类型共三个类型的划分方案。屈家岭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联系也开始有学者给予关注①。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屈家岭文化起源问题的研究,具体表现为对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否为承袭关系的争论,从而延伸到对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序列的不同见解。其次对屈家岭文化的分期和类型划分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就理论方法而言,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区系类型理论起到主要指导作用②。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至今)
20世纪90年代前期,余西云先生以鼎这一核心器类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③。按余的梳理,当时学界归入屈家岭文化早期的遗存与屈家岭文化晚期有质的差别,应为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前者称为屈家岭下层文化,后者称为屈家岭上层文化。在屈家岭上层文化整合长江中游之前,峡江至洞庭湖地区的文化序列为城背溪文化一关庙山一期文化一大溪文化;汉东至鄂东地区为螺蛳山遗存一屈家岭下层文化;汉水中游为下王岗一期文化一庙底沟文化(含较多半坡文化因素);之后受到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影响,长江中游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屈家岭上层文化并扩张到整个长江中游地区;正是屈家岭上层文化先后吸收了江汉平原屈家岭下层文化、汉水中游的早期文化和鄂西地区大溪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三个不同的地域类型;*后屈家岭上层文化晚期吸收了较多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因素,转化为石家河文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孟华平先生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括为两个文化系统,一是以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为代表的釜文化系统,也可称为南方系统,主要分布在环洞庭湖地区和峡江地区;二是以边畈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鼎文化系统,也可称为北方系统,在油子岭文化之前主要分布在汉东地区,之后逐渐扩大到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同时认为在鄂西北地区和鄂东南地区存在两个文化交叉地带④。孟在早年发表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