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考古调查与发掘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8′~112°59′、北纬33°35′~35°05′。洛阳地处中原,因位于洛水之北而得名,是*早的“中国”发生地。其西邻三门峡,东连郑州,南与南阳、平顶山毗邻,北跨黄河与焦作相接。市域东西略长,长约179千米,南北略短,宽约168千米,总面积约15230平方千米,市区面积544平方千米。境内地形错综复杂,以山区和丘陵地形为主,其中山区约占45.5%,丘陵占40.7%,平原占13.8%。中心为平原,周围山峦环绕,分布有邙山、首阳山、青要山、荆紫山、郁山、周山、龙门山、万安山、嵩山等山脉;全境河网密集,黄河、洛河、涧河、伊河、瀍河、清河、磁河、铁滦河等河流蜿蜒其间,分属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洛阳辖区内东北部为著名的洛阳盆地,东西长55.382千米,南北宽21.946千米,总面积约1215.4平方千米。洛阳盆地四面环山,进入洛阳的通道要塞设有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因此洛阳历设八关都尉。其山川纵横,形势险要,东依嵩岳,西傍秦岭,南临伏牛,北望太行且有黄河之险。盆地内地势西高东低,以洛水为主流,伊河、瀍河、涧河等为支流的水系密布其间,众水入洛,东北流过巩川至洛口入黄河,经过河流的冲积,慢慢形成冲积平原,其地域土层丰厚,土地肥沃,植被茂密,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造就了历代王畿的首选之地。
洛阳地处秦岭东延余脉山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地域内以南部的伏牛山脊为界,以南为亚热带气候,以北为暖温带气候。其气候主要特点: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旱少雨而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少云日照长,冬季雨雪较少而寒冷。
洛阳的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是中国古代农历二十四节气及物候特征标准制定地之一。洛阳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红陶“伊川缸”,上面绘有日月运行、一年四季八节的历法图案。洛阳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2.3~15.2℃,22.9~26.6℃,12.3~14.9℃,0.5~2.0℃,冬季历史*低极端温度-18℃,*低温度一般在-6℃至-10℃,夏季*高温度达40℃左右。地区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降雨集中于7~9月。
洛阳全境河流众多,黄河、洛河、涧河、伊河、瀍河等都在境内流过。洛河为洛阳盆地内的主要河流,其水从盆地的西南进入,呈东北流向,沿途经过洛龙区辛店镇南、古城乡北,至焦屯村西北和涧西区东南。此段两岸分布隋唐洛阳城西苑遗址,南岸有隋唐时期的“景华宫”“甘泉宫”。洛水又东北流,至洛龙区安乐镇聂弯村西北、西工区下池村南曲而东流,北岸的涧水在涧西区和西工区分界处南流汇入洛水。洛河北岸跨涧河有东周王城、汉河南县城遗址。洛水东流,经洛龙区安乐镇安乐村北,又东经李楼乡李楼村西,老城区、瀍河区南。隋唐洛阳城遗址在此段跨洛河而置,瀍河在老城区和瀍河区分界处,南流入洛河。其瀍水两岸有西周贵族墓地和西周祭祀遗址。洛水出隋唐洛阳城遗址曲而东北流,经洛龙区李楼乡李楼村、太平村、潘寨村西北。再经偃师佃庄镇西新庄、酒务西,至西石桥村西,由此曲而东流。古金谷水在白马寺镇陈村西,南流入洛。洛水又东,经西石桥村南向东曲流。此段及以下,在金元以后淤塞,已成故道湿地,芦苇丛生,沿途村民多以种稻为业。今之洛水流至西石桥村西北,白马寺镇陈村西南,曲而东流入古代漕运故道。
洛水入漕运故道而东流,在洛龙区经白马寺镇枣园村,偃师首阳山镇龙虎滩、小湾、和村、古城村南,佃庄镇的孙家岗、河头、太学村,翟镇的北许、二里头村北至喂南村西北折而南曲。此段西部,河北岸为汉魏洛阳城遗址,南岸有汉魏时期的圜丘、堰洛通漕、四通市、灵台、太学遗址等。此段东部,河之南岸有二里头遗址。洛水东南转曲,经偃师纸庄、新砦、塔庄、西寺庄南,郭家滩、韩家井村北,东南至岳滩东,伊水西来入洛水,此段中部,河北岸有偃师商城遗址,东部东北岸有鸿池陂遗址。二水合而东入巩川山涧,顺山涧蜿蜒东北流余里至洛口入黄河,洛口东南岸有隋唐时期洛口仓遗址。
古洛水在西新庄北,西石桥南折而崎岖东流,今已枯。故道东至二里头西处古伊水由西注入,合而东流至苗湾村西北古合水(今浏涧河和马涧河)北流入洛水。又东入古之计素渚(今之岳滩西。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东休水(今之滑城河)北流入洛,又东在岳滩东合于今伊洛河。
综上所述,洛水自西南入洛阳盆地,在盆地中部自西向东贯穿,南北两岸台地逐渐增高,北至邙山,南至万安山,商、夏、汉魏、隋唐、东周五大都城自东向西一字排列在洛河北岸,古之谷水由盆地西北高地流入,经过古之先民改造,沿北岸高地东西流,沿途合北邙之瀍水、金谷水,东注鸿池陂,又东南入洛沿途灌溉洛河北岸之良田。各代在洛河北岸建都,将谷水又改造成宫苑用水,致使今谷水不复旧道。伊河自西南伊阙流入洛,东北流,后被河洛先民改造,沿洛河南岸台地东西流,沿途合古之合水、休水,灌溉洛河南岸之台地,使南岸台地成为良田,盆地内沃土良田富饶,周围险关要塞坚固,并有洛河水路东入黄河,北连济水,在汉唐之际又连以江、淮达于海,大江南北的盐、米、丝、茶等物资由水路集于洛阳。便利的自然资源,为洛阳盆地内各时代都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历史沿革
一 辖区沿革
洛阳是夏、商、周、汉、魏、隋、唐等朝代的建都之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距今三四十万前年的栾川孙家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已发现了直立人牙齿化石,证明当时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于此。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4000年左右)后,在洛阳境内的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等众多河流的二、三级台地上,分布着许多史前氏族部落。考古发现了数百处史前聚落遗址,如:苏羊、土门、王湾、西王村遗址等,均是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见证。
禹划九州,洛阳归古豫州。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都城,时称斟鄩,夏王(文献称夏后)太康、仲康、帝桀均以斟鄩为都。约公元前 1600年,商朝的开国之君汤攻灭夏朝,为了加强对夏王朝中心地区的控制,便在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处建立新都(今偃师商城遗址),称西亳。商汤之后,数代商王均以西亳为都,累计200余年。周代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以今白马寺和王城公园为中心。周初,武王伐殷(前 1046年)代商,洛阳为“天下之中”,为了加强对东方商人的控制,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于洛水之阳的瀍水附近修建了成周城,史称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初迁宅于成周”,大量殷商顽民被迁往成周城,并驻守有成周八师来监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晋、郑等国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自镐京东迁至洛邑,是为东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邑,周朝灭亡,东周共历经500余年之久,前后有23位周天子都居洛阳。
秦始称洛阳。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设洛阳县于成周城,置三川郡。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入关分封诸侯,立申阳为河南王,以洛阳为都。五年(前202年),刘邦平定天下,正式称帝建立汉朝,初都洛阳,后在群臣建议下西迁长安,遂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郡治洛阳,下辖河南(县治王城)、洛阳、缑氏、偃师、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榖成(新安东)、新成(伊川西南)、荥阳、巩、新郑等22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河南郡属司隶。西汉末,王莽篡权,改汉建新朝,变洛阳成宜阳,始建国四年( 12年)又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公元 25年,汉室后裔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改元建武。汉以火德,忌水,故去洛旁“水”而加“隹”。建武十五年(39年),河南郡变更成河南尹,辖二十一城。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人口一百零一万八百二十七”。公元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定都洛阳,改元黄初。魏行次为土。土,水之忌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而加“水”,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公元265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仍都洛阳。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置洛州。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自公元25年东汉都洛开始,经曹魏、西晋,直至534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前后累计都洛共计330余年。东魏改称洛州,北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改元开皇,改六府,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当年又废;开皇二年(582年)废洛州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583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594年),在金墉城别置总监。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迁都洛阳,新建洛阳城,新都在东周王城东侧,称东京。同年,改洛州为豫州,三年(607年)又改为河南郡,十四年(618年)复置洛州,辖河南、洛阳、阌乡、偃师等18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东都,置洛州总管府,领洛、郑、熊、谷、嵩、管、伊、汝、鲁九州,洛州领河南、洛阳、偃师、巩、阳城、缑氏、嵩阳、陆浑、伊阙九县。其年十一月,罢总管府,置陕东道大行台。九年(626年),罢行台,置洛州都督府,领洛、怀、郑、汝四州,权于府置尚书省。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十道,洛阳属河南道,贞观六年(632年)称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对洛阳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都洛阳,称“神都”。武则天派人大规模开凿龙门石窟,曾资助脂粉钱两万贯继续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武则天令薛怀义住持白马寺,命其大规模敕修白马寺。唐代,佛教臻于鼎盛,佛教禅宗在洛阳形成。神龙元年(705年),复改神都为东都。唐玄宗长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祖塔”。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元年(742年),改东都为东京。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复为东都。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之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王朝依次定都中原,史称五代。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尽管当时国家政局动荡,但洛阳仍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从夏代开始,历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直至后梁、后唐、后晋十三朝,均以洛阳为都,洛阳建都时间累积超过 1500年,成为中国建都时间*长的城市。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北宋在东、西京分设国子监,许多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会聚于西京国子监,赵普、文彦博、吕蒙正、欧阳修、富弼都曾居于洛阳。“北宋五子”的理学家程颐、程颢、邵雍等,均在洛阳成就学识。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编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金代时以洛阳为中京,哀宗正大初年改河南府为金昌府,将河南县并入洛阳县。金中京城即今洛阳老城之前身,位于隋唐城东北角,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时所筑的城基上重建,东西、南北约各二里,周长不足九里,面积仅当隋唐四个里坊之大小。
元代以后,洛阳不再为京,属河南府管辖,府治在周王城,原辖洛阳、宜阳、渑池等九县,后渑池县改隶陕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河南府,领州(陕州)十三县(洛阳、偃师、巩、孟津、宜阳、永宁、新安、渑池、登封、嵩、卢氏、灵宝、阌乡),洛阳也是伊王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