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活儒学”名家谈(BX)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733268
  • 出 版 社 :
    海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精彩书摘
  当然,这些一致性并不能掩盖我和黄老师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下面我就简单地谈一谈我和黄老师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讲一讲“生活儒学”与儒家情感理论的关系。
  儒家的情感观念,我把它分成五个阶段,当然这个划分不是很严格。第一个阶段是孔孟荀原始儒家时代。这个时代是“性”“情”不分,在这一点上我和黄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从汉代开始,“性”“情”有别。这个“有别”包括“性”“情”之分和“情自性出”。既然“情自性出”,那么肯定是一个在先,一个在后。第三个阶段是魏晋玄学时期,主要是以王弼和嵇康为代表。王弼的基本观点是“以性定情”。第四个阶段是唐朝儒学。韩愈和李翱的比较极端的性情说,我把它们概括成“性善情邪”。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宋明理学阶段。这一阶段,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性体情用”。
  我把儒家情感理论分为这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充分地体现了儒家对性情观念的认识和逻辑进程。这种逻辑进程实际上也体现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对待儒家哲学的核心问题的认识。从早期的“性情不分”到后来的“情自性出”,到最后的“性体情用”,这样一种转变,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解读方式。我个人觉得,这种认识实际上体现了思想上的进步。
  在这个问题上,我与黄老师就有了分歧。他认为,原始儒家“性情不分”很好,从“郭店楚简”开始,后边的儒家对于性情关系的认识一概都是邪了、歪了。这一点,我从情感上接受不了。我觉得这是对过去儒家的不公平的评价。汉代儒家你把它抹杀了,魏晋玄学你把它抹杀了,宋明理学你全把它抹杀了。只有孔子说的对、孟子说的对、荀子说的对,后边的人说的都不对吗?所以,在性情问题上,我与黄老师在基本认识上是一样的,但是在评价上我跟他完全不一样。他认为“性情之分”“情自性出”这些是走邪了,这是我不敢苟同的。
  他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原因在于他把情感看作是本源。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孟子那里就能看出来:如果情感就是本源的话,那么孟子的“性”是什么呢?当然了,他可以解释孟子的“性”就是“情”,那“性”不也是本源吗?在王弼、嵇康那里,“性即情”说得非常清楚,“性”是本源,“情”是后来的。到宋明理学朱熹那里,“性”是体,“情”是用,早一些的二程说的是“情是性之动”,显然,性是情的本源。如果你完全抹杀了,那肯定是不成立的;如果不抹杀的话,那么你的情感本源论就需要再进行重新解释了。这是我对黄老师的情感理论的一个请教。
  最后,我觉得黄老师经常讲的“存在论”“存在”这些概念,我们搞中国哲学的人好像把这些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这两个词在哲学史上的内涵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柏拉图那里,存在论跟我们的存在理论是相似的;但到了康德那里,存在论其实完全变成了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的理解,那个存在其实就变成了我们的思维。我不知道黄老师的这个“存在”指的是客观的存在,还是康德和贝壳莱意义上的一种主观性的思维方式?我想,对于这些词,还是有必要做一些说明的,否则的话会容易引起误会。也许他做过解释,而我没有注意到。我们通常把“存在”看作一种existence,但实际上哲学里边讲的存在是being,这个being有可能是existence,也有可能完全是康德那种涵义,那就跟现实完全没有关系了。在康德那里,现实全部都是non。我们中国人讲“存在”,往往着眼于它的客观性;但是西方人讲“存在”,可能着眼于主观性。那么,黄老师的“存在”是胡塞尔的那种“生活世界”,更多也是主观性的吗?如果黄老师仅仅是从现象学角度来讲“存在”的话,那么“生活”究竟是有意识的生活还是无意识的生活?我觉得,黄老师经常讲的一个词“前主体性”,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因为“主体性”本身就是一个非时间性概念,怎么还会有一个“前主体性”?当然了,你要把生活讲成“前主体性”的也未尝不可,如果按照胡塞尔那种理解好像也可以,但是必须做一个说明。
  总之,黄老师的思想对于儒学的现代化转型是具有创造性的,尽管这种创造性是否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观察,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是完全支持的,也是充满期待的。
  谢谢各位!
展开
目录
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
——对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的批评
请用“仁学”代替“儒学”
——给儒学朋友的一封信
儒学复兴声浪里的”生活儒学
——评黄玉顺重建儒学的构想
生活儒学
——中国当代儒学的两种新形态之一
作为一种综合儒学的生活儒学
黄玉顺“生活儒学”之理论创构
“中国正义论——中国古典制度伦理学”系列研究启动仪式专家发言
(1)蒙培元
(2)安乐哲
(3)余涌
(4)田辰山
(5)李存山
(6)李翔海
(7)干春松
(8)傅有德
(9)罗传芳
(10)丁耘
(11)傅永军
(12)颜炳罡
(13)孙春晨
(14)白彤东
生活儒学:一种西绪福斯式的形而上学努力
“生活儒学”之我见
“生活儒学”的历史哲学述评
“生活儒学”与儒学在中国的第三期复兴
生活与自由
——论“生活儒学”对“自由儒学”的启示
从正义到责任
——黄玉顺“中国正义论”略评
儒家应当打造一种高于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
超越国族叙事,走出儒西对抗
——评黄玉顺“生活儒学
感动与儒家伦理的生活基础
生活儒学:当代儒学发展的一种哲学向度
儒家性情论诠释的新模式
……
附录一:“生活儒学”著述
附录二:“生活儒学”研究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