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学何以反本开新/尼山儒学文库
0.00     定价 ¥ 8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1623971
  • 作      者:
    郭沂
  • 出 版 社 :
    山东友谊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郭沂,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市尼山学者,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科隆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威斯康星大学富布莱特研究学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致力于先秦哲学、先秦文献、中国哲学重建等领域的研究,著有《中国之路与儒学重建》《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子曰全集》《孔子集语校注》等著作以及中英文论文150余篇。
展开
精彩书摘
  《儒学何以反本开新/尼山儒学文库》:
  四、心体——我们能够做什么
  以上我们已经从“性”的角度出发对“心”作了整体性的描述,下面再从其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部分即主观心、知觉心的角度出发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所谓知觉心,就是大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它有三种基本功能,可以分别用“知”“情”“意”三个概念来表达。
  (一)知——认知、感知、觉知
  知是知觉心的认识功能,它包含三种形式,我分别称之为认知、感知、觉知。三者的主体可分别成为认知心、感知心、觉知心。认知是对理世界,包括恒理、太理、理之性、理之心的认识,是心获取事物的理则和知识的方式,具有理智的特征。感知是对气世界,包括恒气、太气、气之性、气之心的认识,是心感触事物本身的物理和生物特性的方式,具有感性的特征。觉知是对值世界,包括恒值、太值、值之性、值之心的认识,是心的体验、感悟和了解宇宙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方式,具有直觉的特征。
  就认识的主体而言,为有知之物和有义之物。当然,作为有知之物的动物和作为有义之物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就像动物没有值性一样,它们也没有觉知能力。出于这个原因,动物的认知仅局限在气理上而与值理无涉。这就是说,对值的觉知和对值理的认知是人所独有的,动物仅仅具有对气的感知和对气理的认知能力,并且其水平无法和人相比。
  就认识的客体或对象而言,是道及其各种存在形式,包括自我之道、万物之道、太极之道和道体之道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又可分别表达为道之在我、道之在物、道之在太极和道之在道体。
  对于认识的主体而言,对自我之道的知是内向的,对万物之道、太极之道和道体之道的知是外向的。这意味着知有向内和向外两个指向。认知向内指向理之心亦即理之性(对我而言),向外指向恒理、太理和理之性(对物而言);感知向内指向气之心亦即气之性(对我而言),向外指向恒气、太气、气之性(对物而言);觉知向内指向值之心亦即值之性(对我而言),向外指向恒值、太值和值之性(对物而言)。认知、感知和觉知向内所分别指向的理性、气性和值性,就是认识主体所禀受的次生太极,这是一个内在世界。其向外所分别指向的理世界、气世界和值世界,就是道体、本原太极和认识主体之外的人和万物所具有的次生太极。对于认识主体来说,这是一个外在世界。
  道本来是外在的,当它流贯于我并为我所得时,才成为内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是重叠的、同构的,所以对内在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这样的过程,都既是向内的,又是向外的。更确切地说,无论是认知、感知还是觉知,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目标,这就是太极和道。这就像空中之月就是万川之月,而万川之月就是空中之月一样。当你欣赏万川之月时,你所欣赏的同时就是空中之月;同样,当你欣赏空中之月时,你所欣赏的也正是万川之月。在这个问题上,程朱立足于向外的一面,认为格物就是穷物之理;陆王立足于向内的一面,认为格物就是格心。其实,穷物之理和格己之心,是同一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
  但是,相对于完备的和无限的道体,次生太极毕竟是一偏的和有限的,而人们认识的对象,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内在世界。如果单纯从认识外在世界的方面看,这只是一个穷物之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格己之心的过程。不过,程朱和陆王的格物之辩,不可在这个层面上加以讨论,因为他们都认为人禀受的是一个完整的太极,次生太极和本原太极以及道体是相同的。
  ……
展开
目录
上篇 “四书”探本
《论语》、《论语》类文献与孔子事语
一、《论语》的结集
二、《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及其流传
三、其他《论语》本子及其流传
四、《论语》的修订
五、《论语》类文献寻踪
六、综论各种孔子史料的可靠性
七、孔子事语的史料价值
八、历代学者对孔子事语的搜集整理
从《论语》类文献看孔子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引言
一、礼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
二、仁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易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
今本《中庸》含古本《中庸》《天命》两篇考
一、旧说献疑
二、今本《中庸》里的古本《中庸》遗章
三、今本《中庸》里的子思佚篇
附录一:《中庸》新编
附录二:《天命》新编
《天命》的哲学体系
一、“天命之谓性”
二、“率性之谓道”
三、“修道之谓教”
《大学》作于子思考
一、旧说平议
二、《大学》与《天命》的内在关联
三、《大学》与子思书佚文的内在关联
四、《大学》的时代特征
五、《大学》出自子思之手
《大学》的哲学体系
一、道德目的论
二、道德过程论
孟子的哲学体系
引言
一、“尽心”
二、“知性”
三、“知天”
……

下篇 儒学开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