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何以反本开新/尼山儒学文库》:
四、心体——我们能够做什么
以上我们已经从“性”的角度出发对“心”作了整体性的描述,下面再从其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部分即主观心、知觉心的角度出发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所谓知觉心,就是大脑以及整个神经系统。它有三种基本功能,可以分别用“知”“情”“意”三个概念来表达。
(一)知——认知、感知、觉知
知是知觉心的认识功能,它包含三种形式,我分别称之为认知、感知、觉知。三者的主体可分别成为认知心、感知心、觉知心。认知是对理世界,包括恒理、太理、理之性、理之心的认识,是心获取事物的理则和知识的方式,具有理智的特征。感知是对气世界,包括恒气、太气、气之性、气之心的认识,是心感触事物本身的物理和生物特性的方式,具有感性的特征。觉知是对值世界,包括恒值、太值、值之性、值之心的认识,是心的体验、感悟和了解宇宙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方式,具有直觉的特征。
就认识的主体而言,为有知之物和有义之物。当然,作为有知之物的动物和作为有义之物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就像动物没有值性一样,它们也没有觉知能力。出于这个原因,动物的认知仅局限在气理上而与值理无涉。这就是说,对值的觉知和对值理的认知是人所独有的,动物仅仅具有对气的感知和对气理的认知能力,并且其水平无法和人相比。
就认识的客体或对象而言,是道及其各种存在形式,包括自我之道、万物之道、太极之道和道体之道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又可分别表达为道之在我、道之在物、道之在太极和道之在道体。
对于认识的主体而言,对自我之道的知是内向的,对万物之道、太极之道和道体之道的知是外向的。这意味着知有向内和向外两个指向。认知向内指向理之心亦即理之性(对我而言),向外指向恒理、太理和理之性(对物而言);感知向内指向气之心亦即气之性(对我而言),向外指向恒气、太气、气之性(对物而言);觉知向内指向值之心亦即值之性(对我而言),向外指向恒值、太值和值之性(对物而言)。认知、感知和觉知向内所分别指向的理性、气性和值性,就是认识主体所禀受的次生太极,这是一个内在世界。其向外所分别指向的理世界、气世界和值世界,就是道体、本原太极和认识主体之外的人和万物所具有的次生太极。对于认识主体来说,这是一个外在世界。
道本来是外在的,当它流贯于我并为我所得时,才成为内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是重叠的、同构的,所以对内在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这样的过程,都既是向内的,又是向外的。更确切地说,无论是认知、感知还是觉知,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目标,这就是太极和道。这就像空中之月就是万川之月,而万川之月就是空中之月一样。当你欣赏万川之月时,你所欣赏的同时就是空中之月;同样,当你欣赏空中之月时,你所欣赏的也正是万川之月。在这个问题上,程朱立足于向外的一面,认为格物就是穷物之理;陆王立足于向内的一面,认为格物就是格心。其实,穷物之理和格己之心,是同一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
但是,相对于完备的和无限的道体,次生太极毕竟是一偏的和有限的,而人们认识的对象,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内在世界。如果单纯从认识外在世界的方面看,这只是一个穷物之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格己之心的过程。不过,程朱和陆王的格物之辩,不可在这个层面上加以讨论,因为他们都认为人禀受的是一个完整的太极,次生太极和本原太极以及道体是相同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