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就业力理论概述
2.1 就业力的概念
2.2 就业力的构成要素
2.3 就业力的主要模型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3.2 用人单位样本情况
3.3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力需求量表结构
3.4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第4章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力需求分析
4.1 用人单位认为不同维度的重要程度
4.2 用人单位认为不同因子的重要程度
4.3 用人单位认为不同题项的重要程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就业力需求分析
5.1 制造业
5.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5.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5.4 金融业
5.5 建筑业
5.6 教育业
5.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8 不同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力需求的比较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单位性质用人单位就业力需求分析
6.1 国有企业
6.2 三资企业
6.3 民企或私企
6.4 科研设计单位
6.5 不同单位性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力需求的比较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同地域用人单位就业力需求分析
7.1 地处直辖市的用人单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7.2 地处沿海地区城市的用人单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7.3 地处中西部省会(首府)城市的用人单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7.4 地处其他城市的用人单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7.5 不同地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力需求的比较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不同岗位就业力需求分析
8.1 产品研发类岗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8.2 工程技术类岗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8.3 市场营销类岗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8.4 综合管理类岗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8.5 专业管理类岗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8.6 其他岗位的就业力需求分析
8.7 不同岗位对大学生就业力需求的比较分析
8.8 本章小结
第9章 大学生就业力现状与用人单位需求差异分析
9.1 大学生就业力问卷设计
9.2 大学生样本情况
9.3 大学生数据的信效度检验及验证性因子分析
9.4 大学生对不同维度的自评现状
9.5 大学生对不同因子的自评现状
9.6 大学生对不同题项的自评现状
9.7 大学生自评就业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差异分析
9.8 本章小结
第10章 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
10.1 提升大学生的目标感
10.2 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力
10.3 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
10.4 提升大学生的变通力
10.5 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力需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大学生就业力调查问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