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打败项羽的真正原因
读《史记·项羽本纪》,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非常喜欢项羽。相比之下,写刘邦的《高祖本纪》寡淡无趣,而且这一篇还排在项羽传的后面,但明明是刘邦打败了项羽啊!
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确实影响了此后的舆论,刘邦击败项羽被演化为流氓对英雄的胜利——英雄一般总不是流氓的对手,因为英雄爱惜羽毛,而流氓毫无底线。
但真相真的如此吗?
在“成王败寇”的传统观念下,项羽却被司马迁和后来者成功塑造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英雄,尤其是大宋才女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荡气回肠,令人唏嘘感叹。
项羽身材高大,勇武过人,“力能扛鼎”,可谓秦末乱世中一等一的高手,年纪轻轻,就率军起事。巨鹿之战,其他人畏缩不前,他却以破釜沉舟之壮举,大破秦军精锐,“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震慑敌军。“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此时不过26岁,端坐军中,享受膜拜,俨然已是霸主风范。
他在战场叱咤风云,却又侠骨柔肠,深爱着一个纤弱的女子,即使到了崩溃边缘,还上演了一出传诵千古的“霸王别姬”。他人生的谢幕,堪称英雄史诗的辉煌高潮:看重名节而放弃渡江逃跑,身陷重围仍坚持血战到底,拿剑杀死汉军数百人,自身也受了十几处伤,但他仍然没有力战而死。他在残酷的搏杀中,认出了敌军中的一个熟人,于是,他喊道:听说你们赏千金、封万户来买我的头颅,我成全你吧!“乃自刎而死”,年仅31岁。汉军涌上来抢夺他的尸首,居然互相残杀又死了几十人。
这就犹如古希腊神话中英雄阿喀琉斯之死,他中了致命一箭,仍在狂吼搏杀,“特洛伊人听到他的吼声,浑身打颤,以为他并没有负伤。突然,他的肢体僵硬起来。他倒在其他尸体的中间。他的盔甲和武器掉在地上,大地发出沉闷的轰响”。阿喀琉斯倒下后,特洛伊人疯狂涌上来抢夺他的遗体,“阿喀琉斯的死敌帕里斯第一个看见他倒了下去。他喜出望外,不由得欢呼起来,即刻激励特洛伊人去抢夺尸体。许多原来见了阿喀琉斯的长矛都赶快逃避的人都围拢过来,想剥取他的铠甲……”但阿喀琉斯的战友拼死保护了他遗体的完整,项羽的部下却已经全部战死了。项羽轰然倒下,敌人如嗜血的鬣狗一般围拢上来,互相打斗。结果,有五人抢到了他的尸首,这五人后来都封了侯。
这就是凡人与神人、俗人与英雄、酸文与史诗的区别。英雄失败了,他失去生命的躯体还能给敌人一场大富贵;他的传说并未因为他的死去而湮没,因司马迁神来之笔,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相形之下,司马迁写刘邦,毫无激情可言,纯属流水账。他是西汉史官,写西汉开国之君刘邦,虽竭力保持态度公正,但文字中仍隐含着对刘邦的不屑,比如刘邦年轻时的“流氓”行径,“好酒及色”;又如,楚汉之战初期,他被项羽打得各种逃跑,甚至让一群女人来当替死鬼冒充前锋引开楚军主力,自己从另外一个方向偷偷逃跑。
在《史记》中,项羽与刘邦都分别见过四处巡游、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项羽的观后感是“彼可取而代也”,豪气干云;刘邦则是满脸艳羡:“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下立判。
项羽是贵族之后,刘邦则出身市井,后人因此固化了他俩的形象:一个光明坦荡的贵族与一个不择手段的平民。最终平民赢了贵族,而贵族却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确实,跟狡诈多谋、能屈能伸的刘邦相比,项羽简直就是一个热情任性的莽夫:刘邦能笼络一帮小伙伴一起打天下,项羽却高傲得不能容人,唯一的谋士范增也被逼走。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