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现有译法”并非解决术语翻译的“万能灵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科学春天的到来,有关术语翻译方法的论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涉及术语翻译方法的专著、教材也频频亮相于各大书店的展柜中。然而,通观这些论及术语翻译方法的专著、论文及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作者提供的术语翻译方法不外乎是直译、意译、音译、形译、象译、音意兼译或借用等。张彦(2008:37)认为,“总的说来,科学术语的翻译方法不外乎传统的五种翻译方法:意译法、音译法、音意兼译法、像译法和形译法”。
孙迎春(2008:201-205)认为,需要综合采用各种翻译方法,才能做好术语翻译工作。作者提出了音译、象译、直译、意译、音意兼译、借用六种术语翻译方法,并且认为直译是*基本也是*理想的术语翻译方法,意译在术语翻译中不是首选,但却必不可少。
王博(2009:134)认为,“英语科技术语的主要翻译策略有以下五种: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象形译和不译”。其中的“象形译”即象译和形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按照以上论述,直译、意译、音译、形译、象译、音意兼译或借用等翻译方法似乎就成了包译各种术语的“万能灵药”。由于上述翻译方法经常出现在我国的相关专著、论文、教材中,我们姑且将其称为“现有译法”。
然而,术语翻译实践却告诉我们:对于在专业术语中占绝大多数的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而言,采用“现有译法”不仅很难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正确译语术语,而且还常常会导致术语误译。换言之,如果采用“现有译法”,绝大部分专业术语都是翻译不出来的,更谈不上“现有译法”是包译各种术语的“万能灵药”。事实胜于雄辩,实例更能说明问题。对此,我们不妨略举几例,以资证明。
(1)“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确、规范的英译名应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但长期以来,我国一些纸质文献和网络在线翻译却采用“现有译法”将其误译成了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non-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non-material culture legacy、non-matter cultural legacy、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non-substantial cultural heritage、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immateriality culture legacy等,且广为流传。有关采用“现有译法”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误译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本书第4章4.2节。
(2)“吨”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同时也是一个在工业、农业、商贸、科技诸多领域广为使用的计量单位。其正确、规范的英译名应为metric ton或tonne,但遗憾的是,我国出版的一些汉英词典(既有语言通用型也有专业科技型)中采用“现有译法”中的“音译”方法将“吨”误译成了ton;一些汉译英文献中也将“吨”误译成了ton。由此可见该词误译之广—很多汉英词典和汉译英文献未能幸免,以及误译时间之长—至今难觅其误译的上限日期。“吨”作为我国一个常用法定计量单位,被如此多的汉英词典和汉译英文献所误译,这已让人感到十分意外,然而更为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我国汉英词典中“吨”这个词条的误译竟然直接导致了我国汉语单语词典中“吨”词条之误释。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自2014年以来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文献英译文中,汉语单位“吨”不再采用“现有译法”中的“音译”方法翻译成英文ton,而开始采用“找译译法”翻译成量值公认为1000千克的英文metric ton或tonne。一些大型汉英词典中的“吨”词条的释义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有关采用“现有译法”导致“吨”误译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本书第4章4.4节。
(3)“连铸坯”正确、规范的英译名应为continuously cast product(s)。在上下文意思明确的情况下,该词可简略为cast product(s),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某些书刊报章中却采用“现有译法”,将其误译成了continuous casting billet或continuous casting slab,且广为流传,形成了普遍性误译。有关采用“现有译法”导致“连铸坯”误译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本书第4章4.6节。有幸的是,2011年由吴光华主编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汉英科技大词典》一改我国综合汉英词典、冶金专业汉英词典乃至冶金专业工具书以及期刊专业论文中长期以来相沿成习的“连铸坯”误译,收录了采用“找译译法”给出的“连铸坯”的正确英译名—continuously cast product(s)。
(4)“煤焦置换比”指的是高炉喷煤时,喷进高炉每千克煤置换的焦炭千克数。其正确、规范的英译名应为coke/coal replacement ratio、coke-to-coal replacement ratio或replacement ratio of coke to coal。在上下文意思明确的情况下,该术语可简译为replacement ratio。但我国有的钢铁相关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中却采用“现有译法”将“煤焦置换比”误译成了pulverized coal for coke substitution rate,甚至这样的误译还出现在了一些钢铁相关专业论文的英译标题中。有的汉英冶金专业词典采用“现有译法”将“煤焦置换比”误译成了coal-to-coke replacement ratio;而一些网络词典采用“现有译法”将“煤焦置换比”误译成了char replacement ratio、coal to coke replacement ratio、coal-coke replacement ratio等。如此误译,问题的关键倒不仅仅是这些误译译名是按照汉语民族的思维模式和用词习惯采用“现有译法”生造出来的,既非英语民族约定俗成的用法,又不是英语专业文献中用以指称“煤焦置换比”专业概念的真实使用的专业术语,*为重要的是,它颠倒了“煤”和“焦”之间的“置换”和“被置换”的关系。有关采用“现有译法”导致“煤焦置换比”误译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本书第5章5.7.7节。
(5)“直接还原铁”正确、规范的英译名应为direct reduced iron,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某些书刊报章中却采用“现有译法”将其误译成了direct reduction iron,且广为流传,形成了普遍性误译。有关采用“现有译法”导致“直接还原铁”误译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本书第4章4.7节。
翻译方法的成功与失败,关键是看效果;术语翻译方法的成功与失败,关键是看采用该方法能否将一种语言的术语准确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相应专业通用、规范的术语。以上采用“现有译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吨”“连铸坯”“煤焦置换比”“直接还原铁”所进行的翻译,完全符合有关文献介绍的“现有译法”的有关规定与注意事项,然而所得到的英译名竟然系误译。原因何在呢?
笔者以为,显然是翻译以上术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出现了问题。当上述5例汉语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吨”“连铸坯”“煤焦置换比”“直接还原铁”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翻译成英文时,我们切勿首先急于依据这5例汉语术语的概念内涵、特征属性等,直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形译、象译、音意兼译和借用等“现有译法”将其翻译成英文,而首先应审视一下这5例汉语术语在相应的英文专业文献中是否已有英文对应词。鉴于我国早在2004年已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而与汉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英文词必定早已存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英文版中。鉴于“吨”作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已有了明确的量值—1000千克,而与汉语“吨”量值相等的英文计量单位metric ton或tonne也早已被收录在各类大中小型英文原版词典中。鉴于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连铸坯”“煤焦置换比”“直接还原铁”概念的产生与使用至少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这三个术语的英文对应词必定也早已存在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英文原版钢铁专业文献中。换言之,无论是上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吨”,还是“连铸坯”“煤焦置换比”“直接还原铁”,均为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它们早已在英文原版辞书和英文原版相关专业文献中有了与之相对应的通用、规范的英文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采用“找译译法”,通过查阅英文原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会很容易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用、规范的英文译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通过查阅英文原版词典,就会很容易找到“吨”通用、规范的英文译名—metric ton或tonne;通过查阅英文原版钢铁专业文献,就会很容易找到“连铸坯”通用、规范的英文译名—continuously cast product(s),“煤焦置换比”通用、规范的英文译名—coke/coal replacement ratio、coke-to-coal replacement ratio或replacement ratio of coke to coal,以及“直接还原铁”通用、规范的英文译名—direct reduced iron。因此,在翻译这些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时,我们应尊重英语国家、英语民族专业文献中这些业已存在且早已约定俗成的英语术语,采用“找译译法”,直接从英语专业文献中“找出”这些与汉语术语相对应的英文词为己所用,而绝不应采用“现有译法”为上述汉语术语再创译出新的英语术语,去代替和改变这些约定俗成的英语术语。显然,上述5例汉语术语之所以被误译,皆因相关学者将“现有译法”误用到了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上,企图为其创译出新的英语术语。
正是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对“现有译法”提出了疑问,认为“现有译法”并非解决一切术语翻译的“万能灵药”,对于在专业术语中占绝大多数的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而言,采用“现有译法”不能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正确译语术语。对于这类原语术语,唯有“找译译法”才是“能准确得到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的翻译方法”(李亚舒、徐树德,2016:37)。将“现有译法”误用于译语专业文献中已有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是造成目前术语误译的主因,甚至还会导致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吨”“连铸坯”“煤焦置换比”“直接还原铁”那样匪夷所思的普遍性误译。
以上情况,应引起翻译界尤其是术语翻译界的高度重视。
第2章 不同视角下的术语“找译译法”与“现有译法”
2.1 引言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呼唤理论。本章分别从术语命名特征选项理论、术语误译纠错方法、“有名用其名,无名才起名”公理、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不变性理论等视角,对“找译译法”和“现有译法”的理论基础、命名主体、适用范围、误译主因等术语翻译的核心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现有译法”是包译各种术语的“万能灵药”的偏见,以及长期以来“查不到则翻”,“翻”则采用“现有译法”的错误翻译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在充分肯定“找译译法”在术语翻译中应有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现有译法”的作用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对目前一些翻译专著、翻译论文及翻译教材中所介绍的“现有译法”的内容,做出了必要的更正与补充。与此同时,本章还明确指出“找译译法”和“现有译法”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它们均有各自明确的适译对象:“找译译法”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现有译法”适用于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将“现有译法”误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是造成目前我国术语误译的主因。
2.2 术语命名特征选项视角下的“找译译法”与“现有译法”
2.2.1 从“查不到则翻”说起
举凡从事专业翻译者,即便原语、译语水平再高,都会遇到自己不熟悉、不认识的专业术语。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