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梦”精神的继承和具体实现方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媒体话语承载着向外界介绍中国特有文化及其内涵、重塑中华文化名片的重任,对媒体话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精神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媒体话语中的中国文化喻体关键词的定位和对中国文化特色表达式的结构安排人手,对部分文化负载词的现行翻译手法进行剖析,指出文化喻体的翻译重在保留隐喻认知模式,而在表达式的结构方面可以根据中文表述习惯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直(音)译或直(音)译加阐释为主。
文化词汇具有国别性、民族性、地域性,是对事物的认识方式、价值判断、历史典故、生活经验等方面在语言中的体现,体现了由一系列价值观念、态度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组成的文化场域的历史沉淀及深层认知构建。汉语中文化词汇的种类和数量尤其庞大,如常用的典籍、四字词、歇后语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式等,这些高度浓缩的语义整体,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浓缩和沉淀。这些负载着文化含义拥有文化喻体的词汇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多有体现,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一带一路”对外宣传的媒体话语承载着向外界介绍中国特有文化及其内涵、重塑中华文化名片的重任,对媒体话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成为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精神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作为对“中国梦”精神的继承和具体实现方式,其媒体宣传话语中的中国文化喻体关键词值得关注。文化喻体关键词的翻译不仅具有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也应考虑其宣传推广的主导方针。本节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一文中的中英文对照译文为例证来源,讨论“一带一路”媒体话语中的中国文化喻体关键词翻译策略。
一、中国文化表达式
“文化负载词”是指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反映语言文化的系统性差异以及词汇的语别特征。陈海燕提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这一概念,将其明确地定义为:“固化为一定形式的,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概念、命题和文化核心词”。本节将包含文化负载词的中国文化喻体关键词和中国特有的表述形式统一称之为中国文化表达式。这些文化表达式的共同特征是语义高度精练、隐喻程度高,具有较强的不可译性。
从语义的精练度来看,汉字虽然在20世纪经历了“文言文-白话文”的演变及汉字的简化改革,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改变,但总地来说,汉语仍是凝练的语言,字面相对简单,语义内涵却丰富饱满,典型的如包括成语在内的四字词、典籍用语、歇后语等。因此,必须在相关语境中仔细推敲领悟原文的内涵,并如Nida和Taber所说,“用最自然、切近的译入语再现原文信息”及其文化意象、文化内涵。
从隐喻程度上看,为了使描述的事物鲜活生动,表达简洁有力,汉语常常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由于喻体在语言传播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其含义逐渐固化为一种文化形象,隐喻程度较高。在文化表达式的可译性方面,不同语言背后呈现的是不同的文化习惯,即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原因在特定文化场域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很多汉语文化词汇是通过抽象提炼概括出具象或具事的内在含义,并将其所指及含义在语言使用传播过程中固定下来后形成的习惯表达,因此在翻译这样的文化喻体关键词时,便具有较强的不可译性,这种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内和语际两个方面。
在源语言内部,必须注意到语言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词义的内涵和外延,还是语言表达形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某些文化喻体关键词在数千年的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语义范围逐渐扩大,在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意义,在源语本身就存在多个诠释文本。而一些术语甚至在学术界都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