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随着留美教育的发展,留美生创办报刊亦呈现新的面貌。1905年8月,中国东部学生联盟成立,作为其机关报的《中国留学生公报》开始发行。这是留美中国学生在美国出版的英文期刊。1906年改版为月刊发行,1907年11月定名为《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以下简称《月报》)。创刊初期作为中国留美学生东部联盟的机关刊物,1911年中国留美学生会成立后,该刊遂成为该会机关刊物。1910年,中国留美学生在《月报》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改善中国形象的文章,如《我们能为我们的工人阶层做些什么?》,表明中国留美学生对在美华工的关注,呼吁“为国内外华人的福祉而努力——为改善国内劳动状况而努力”,号召“所有留学生联合会成员都应承担起帮助中国工人的责任”。在留美生看来:“任何看到我国一些同胞悲惨处境的人,都不会对这个问题漠不关心。”《月报》逐渐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据统计,1906-1911年11月间,《月报》所刊登的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80多篇,内容涉及中国民众教育、劳工问题、中国的灾害与救济、中国的宪法和军事、中国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以及留学生的责任等。更具特色的是,《月报》开设“国内新闻”“读者来信”专栏,设立“答疑部”专门为美国民众解答他们对于中国问题的疑惑,还曾整理发表《外国人讨论中国时切勿犯的错误》专题文章,旨在收集并纠正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错误认识。同时,《月报》设有专版刊登评论中国时事及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件的文章。
《月报》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它是一根绳索,将海外学子团结在一起,向国内传递更多有用的信息资源;对于西方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传声筒,留美生尽自己所能大声疾呼,希冀向西方社会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而出版《月报》的重要目的就是充当中国问题的传播媒介,尽可能地提出众多“中国问题”的“另一面”。①随着报刊的流行和其实用性的增强,《月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媒介,也是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月报》从1905年创刊直至1931年,从未间断,由每年任命的编辑委员会编辑,并由负责订阅、发行、印刷和广告等行政事务的管理委员会管理。在26年的时间里,《月报》多次改版,栏目和主题均发生了改动。从起初只有十几页的简装本,到后来发展为内容丰富、涉猎广泛的综合性期刊;从一本留美学生社团的内部刊物,发展成为受众广泛、编排成熟的社会刊物。《月报》读者群除了中国留学生外,还包括在美华侨及美国学生、商人、传教士,近三分之二的订户不是该联盟的成员,其中多数是美国人和欧洲人。
除《月报》外,1909年留美生还创办了中文杂志《美国留学报告》,1911年6月改名为《留美学生年报》,1914年3月再改名为《留美学生季报》,1928年停刊。其宗旨为“使国内之人,略知美国情形及留学界之情形”。该刊设有论说、消息、评论、文苑等各种专栏,反映留学界的生活状况,介绍美国社会文化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风情,虽在中国国内出版,也在美国广为发行,无疑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期刊文章既指出中国在政治、军事实业、教育等方面的弊端,也提出引进先进文化、寻求中国自强之路的举措;既回顾光荣的往昔,也毫不避讳地面向屈辱的现在,更充满期待地展望不远的将来。此种积极态度,不仅显示了留美生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在留美学生界及美国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留美生宣传、介绍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
除上述刊物外,留美生还创办、编辑了其他一些刊物,如顾维钧担任总编辑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刊物《旁观者》;孙中山在旧金山创办、留美生蒋梦麟担任主笔的革命报刊《大同日报》等。
留美生创办、编辑的报刊在美国社会中的订阅量逐渐扩大,受众范围也日渐广泛,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点从报刊广告版面上也能看出一二。1920年,《月报》仅广告就长达40页,广告客户中不仅有美国中餐馆,还有美国的商业和制造业企业,如纽约的“标准石油”及“通用电气”等都是比较固定的客户。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教育局和耶鲁大学图书馆甚至收藏了完整的《月报》。
晚清时期,留日中国学生群体所创办的刊物也十分丰富,这些刊物成为留日生传播中日文化的重要桥梁。较早的刊物应为1899年由郑贯公、冯自由等人所创办的《开智录》,该期刊主旨是抨击专制统治,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据统计,1899年至1911年间,留日中国学生创办的刊物达40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译书汇编》《新民丛报》等。其中,留日中国女学生秋瑾于1904年在东京创办了《白话报》;同年,抱真女士创办《女子魂》杂志,两刊物皆提倡妇女解放,反对缠足恶习,鼓励女子争取受教育权利等,从中也可以看出,留日中国学生群体中,女留学生的活跃程度不亚于男性留学生。1903年,来自湖北省籍的留日中国学生在东京创办《湖北学生界》,随之先后有十几个省区的留学生以同乡会的名义创办期刊,如《江苏》《江西》《浙江潮》《云南》《四川》等,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这些刊物不仅翻译了大量的日本文献,向国内介绍了诸多日本的新文化、新思想,同时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尤其是以省名命名的期刊,其内容多涉及地方特色,阐述各地存在的社会问题,对日本民众了解中国知识、中国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