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开始思考“生命”这一词语时,心中可能会涌现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生命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是如此的稀松平常;另一方面.生命却以其多样而奇妙的面貌令人惊叹。此外,尽管我们对生命的研究和发现持续数千年,至今已累积成了庞大的知识库,但是当我们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界定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生命是否具有其他形态、如何看待身体与意识的关系等问题时,心中对现有的答案仍然存有疑惑。千百年来,无论是出于天然的好奇、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还是出于对进步的需求,人们都执着地坚持着对生命与生命起源的探索。对生命问题的回答影响着人们怎样去认清自我的本质且形成自身归属的认同.并最终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指引性的影响。
生命是什么?中学时代受到的科学训练告诉我们,生命的最小单位是细胞,而病毒则因不具备独立繁殖能力被划分为非生命领域。但是.当我们从更细致的专业分类出发去进行讨论时,便会发现生命是一个难以定义的现象。生理学将生命定义为“具有进食、代谢、排泄、呼吸、运动、生长、生殖和反应性等功能的系统”,如此一来,不仅病毒.一些不呼吸的细菌亦被排除在生命的行列之外。若是从生物化学角度出发,那么“生命系统即包含储藏遗传信息的核酸和调节代谢的酶蛋白”。基于此,我们该如何看待只具有蛋白质结构而不具有核酸的朊病毒(引发疯牛病的病毒)呢?从遗传学角度出发,得出的生命的定义即通过基因复制、突变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系统,相对以上两者,其更为宽泛.连朊病毒也因此得以进入生命的行列。
即使在现代科学的知识系统里,关于生命的定义仍然存在许多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不同的学科关注生命的不同方面,并倾向于以自己的术语进行解释:另一方面,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并非一条明晰的线,而是一条包含着许多“模棱两可”的“宽带”.想要将这些“模棱两可”进行分类势必会将讨论上升至哲学高度。况且,这世上仍有许多人类尚未探明的生命现象,它们不断地阻碍着定论的生成。
跳脱科学的框架,任由想象力驰骋,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还可再跃升一个层次。17世纪,炼金术士斯托尔泽伯格在其著作《赫尔墨斯文集》记载了“矿灵”(Petramsefirot)这一奇妙生命。矿灵,指的是诞生且附着在矿物质中的灵体,而炼金术士则认为矿灵有着自我延续其存在的动机。相传,矿灵比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出现得更早,但由于它们依附在矿物质中,行动极为受限,因此,不能像其他灵体一般有着快速发展的进程。直到生命出现之后,矿灵通过周边环境介入生命体内,才有了第一次较为彻底的种族进化。反观人类的进化史,其中一个重大的节点便是人学会用石头制作工具,而且至今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矿物质的利用与探索。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进化史可否也被称为人类对矿物质的利用史呢?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