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单的材料也可以上公开课?——“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材料选择与教学改进历程
接到任务——心里窃喜
周一中午接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通知,让我把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002年版)“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拍成录像课,作为浙江省网络观摩课供教师们学习。听到这个任务,我心里有一丝窃喜,因为这节课我曾应邀在北京举办的小学数学八省市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课活动中展示过,当时课上得挺顺利,评价挺好,反响也不错。回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导入有特色
这节课我以“数小棒”导入,先出示了一堆摆放;麦乱的小棒(如图1左所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整理方法,并用课件演示:10根一捆、10捆一大捆,得到296(如图]右所示)。然后教学296的读法与写法。而后通过增加小棒,得到297、298、299、300、301、302、303等数,并重点教学300、303的读法与写法。这种导入方式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又清晰地再现了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强调了中间与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与写法。
练习有创意
我选取了教材第69页例2的内容作为这节课的基础练习,并将它改编成一道看计数器写数与读数、说明数的组成的题目(如图2所示)。
练习要求为:先写数再读数,然后介绍数的组成。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及时巩固新知。与此同时,在反馈126、304、580时,我又穿插了新的学习任务——数数。126:一个一个地数,顺着往后数5个数;304,一个一个地数,倒着往前数5个数;580,十个十个地数,顺着往后数5个数。将写数、读数、数的组成、数数的教学目标融合在一道练习题中,通过一题多变、一材多用,层层推进,在有效达成目标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拓展有内涵
我分两个层次展开拓展部分的设计。第一个层次:为帮助学生建立对1000这个数大小的实际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我选取了1000个小方体、1000根吸管等作为研究素材,将“数”与“量“建立联系,让“数”更有现实感。第二个层次:利用千字文进行拓展,让学生找第224个字(听)、第885个字(想),既渗透数数方法,又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习惯培养的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综上,我感觉教案已基本成熟,因此接到拍摄这节课的任务自然满心欢喜,下周的试教也随即开始安排起来。
一次试教——听到质疑
试教的日子如约而至,我按照原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演绎,课堂效果也与预期的基本一致。但教研员课后的点评,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节课整体框架不错,思路清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针对具体的问题,尤其是在用什么材料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筛选与整合,特别是在开头与结尾还有练习部分。
问题一:导入的材料及呈现方式是否太牵强?
一方面,采用“数小棒”的方式导入,呈现凌乱的小棒画面,看似突出了“数数”的方法,强调了“满十进一”,但实际上从一堆凌乱的小棒到10根一捆、10捆一大捆聚成一个百的整理过程都是课件演示操作的,学生无法亲身参与,我们很难知晓其体验是否深刻。另一方面,从297到303整个数数的过程,尽管利用并澈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但由于材料不够开放,教师“牵”得太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无法充分显现。
问题二:“千位”的引出是否考虑结合学生认知冲突?
在教学“千位”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1000?”进而引出“千位”。这样的设计没能让学生看到其产生过程。同时,“千位”的教学被安排在写数、读数以及感知1000的具体大小概念之后,此时课堂已近尾声,显得有些滞后,是否可以把这一材料与写数、读数的练习相互整合?
问题三:千字文的材料是否具有普适性?
对于千字文,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有基础呢?因为网络观摩课面向的学生范围很广,所以,尽管千字文作为课堂拓展部分的材料很有创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了习惯教育,是一组好材料,但它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基础,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教研员质疑的内容正是我自己满意的三处材料设计。如果将这三处内容进行调整,这堂课岂不是没有亮点了,公开课还怎么上呢?
P5-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