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易经存疑/泉州文库
0.00     定价 ¥ 21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09908
  • 作      者:
    [明]林希元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 明代《易》学名著

泉州作为儒乡,尤以治《易》闻名。以《易》经发解夺魁者不乏其人,林希元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其所著《易经存疑》与《易经蒙引》《易经浅说》并行于天下,是后世研《易》及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此书基于朱子《易本义》和蔡清之《易经蒙引》,阐述己见,时有发人所未思及处,而释义通畅,深受当时学子欢迎。

◎ 青年专家亲点

本书点校者为青年学者肖满省,师从著名《易》学研究专家张善文教授,治《易》十余年,秉承尚秉和、黄寿祺教授优良的治学传统,在《周易》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次点校整理以《四库》本为底本,以明万历林氏刻本为参校本,同时对书中引用《周易本义》和《易经蒙引》两书的文字做了细致核对,得到了审读专家的认可。

 ◎ 名家全文审读

本书特约审读为李梦生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古籍整理出版专家,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不仅参与了多部大型工具书的审、定稿工作,而且点校整理了多部古籍文献,如《数马集 古今疏治黄河全书》《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 洪经略奏对笔记》《忠雅堂集笺校》等。李梦生先生对全书进行了细致审读,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的整理点校水平。


展开
作者简介

林希元(1481—1565),字茂贞,号次崖,福建同安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次年联捷成进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嘉靖皇帝登基,希元上疏历数前朝弊端,倡行新政。不久,升为南京大理寺正。嘉靖二年(1523),因忤逆寺卿遭劾,被贬为泗州判官。嘉靖九年,升任南京大理寺丞,次年因言事与宰辅相忤,被谪为钦州知州。嘉靖十九年,任广东按察司佥事,代行按察司职权,分巡海北,兼管珠池兵备。嘉靖二十年,因被夏言以“考察不谨”而罢官。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进犯同安,希元以78岁高龄上书提出抗倭保境的策略。世称一代宗师,理学名宦,其学说“远宗程朱,近取《蒙引》”,非议王阳明的“心学”。著有《易经存疑》《四书存疑》等。后人编刻有《林次崖先生文集》。

肖满省,福建德化人,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成员。师从著名易学研究专家张善文。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在《周易研究》《中国哲学》《东南学术》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已出版学术著作《蔡清评传》,编撰学术论著《中国易学》。


展开
精彩书摘

易經存疑序

 

予自束髮讀書,即喜窮研經理,懼其遺亡,類皆劄記。然性喜知新,稿成輒棄去,至有一書而二三易稿者。經傳子史,多入議思。《周易》、四子,獨有全籍。既入仕途,王事經心,中遭斥逐,鴻跡東西。此書雖携以行,曾弗及目,而散逸者有之。泗水辭官,始獲追修舊業,稍稍就緒。視學嶺表,因出以示諸生,一二同志欲廣其傳,輒謀之梓,四子先出。繼而入丞大理,南北更官,重以負罪南遷,風波涉歷,干戈在念,而《易》遂以束之高閣矣。迺者被廢來歸,山居無事,念夙業未終,爰取所藏《易》説,重加删飾。始於辛丑之冬,越一歲而告成,定爲十二卷,命曰《存疑》,從舊也。書林詹氏因求刻,予弗能止,懼其訛亂不倫,姑為之校正而予之。

或見之,曰:“今之談經者,或薄傳注而喜新說,舉業者或忽義理而尚詞華,次崖此書非子雲之覆瓿與?”予聞之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夫道在生民,如日用飲食,不可離也,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修道以立教,六經所以作也,聖人作經將使人由之以適道也,經不明則道無由適,傳注其可已與?漢儒專門授受字疏句釋,勤矣,然業專訓詁,微言奧旨鬱而弗彰,由戶升堂,吾無取焉。有宋真儒輩出,更互演繹,抽關啟鑰,升堂睹奧,六經之道如日中天,有目者共見,可無恨矣。學者沿傳求經,沿經求道,精思力踐,深造自得,則將親見宓羲、面揖姬孔,若不追蹤遊夏,亦必方軌田施,隨其所就,如飲江河,傳注其可少與?其或片詞隻翰,未協皇墳,千賢一失,容或有焉,然太陽有遺照,大海有遺潤,安能傷其明且大哉?況大畜之道舍短集長,謙謙君子裒多益寡,故大舜之知成於好問,孔子之聖竊比老彭,若立己於峻,前無古老,方於往聖不亦遠乎?今必下視程朱則吾之說,焉能有《易》於彼無已,則上宗鄭、賈,鄭、賈之說其可施於今乎?是故昔賢傳注庸可厚非,今之君子我未之信也,乃若捋精鬥巧、馳騁詞華,聖竅賢關置而弗問,學士沿習,弊也久矣!前聖作經,皇明造士意豈若是?賢公卿、明有司方是之禁,子不知變而是之述,何所見之左乎?”或者聞予言,悔曰:“吾過矣,吾過矣。”迺書其言於編端以告學者。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