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江之南(精)
0.00     定价 ¥ 8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3969035
  • 作      者:
    刘汉俊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天地—根弦,江河日夜流,长江是时间的刻痕、地球的史记,用古老的涛声谱成了永恒的澎湃。 悲剧不会重演,历史重新落笔。中华民族的风帆,永远没有落下的那一批。 刘汉俊的散文讲究以情动人,故其散文被全国多省的高考模拟卷中采用作为阅读材料或命题作文。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汉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社长。曾任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先后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无线电通讯工程系、武汉大学新闻系,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正高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读者文摘》等报刊发表多篇作品。两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11篇作品被中学复习试题或中考、高考试题选取出版个人专著《缔造精神》《塑造形象》,个人文集有《一个人的河流》《午夜的阳光》《千年的桨声》《文化的颜色》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此处忆江南
乌镇美,美在水。
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她被分出两条支流,名字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途经乌镇,从西北角注人西市河、护城北河,储满了港汊水巷。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住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地织成了水网。乌镇正是这水网的女儿。
乌镇具吴越之风韵,备东南之形胜,地势平坦无奇,依水建街、傍水设市。沿西市河而走的西栅大街,随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有临河阁楼,户户是枕水人家。放眼碧水清荡,似乎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绿意,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这个水乡的根有多深。从制高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尽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
西市河宽仅20多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轻一唤,对岸便探出头来应一声儿。西栅大街的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沿二三两面码头下八九级石阶,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河埠系舟,水畔勒马,随处有码头,到处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和地坐着或者蹲着,不吆喝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独自一个人坐在平顶的摇橹船中,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和着你的心波,轻轻荡。乌镇是一个可供你发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鸡,凝成一幅壁上画、岸边图、水中景。水乡乌镇,是温润的江南玉,任由风雨刻刀精心地雕、细细地磨,不是一夜之间能编圆的故事,不是一笔能画成的美图,要在时光流水中软软地沁养。
有水一定有桥,乌镇是桥的博物馆。据《乌镇志》载,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到1900年有大小桥梁39座,据说今天已经增加到70多座。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单孔桥、三孔桥,石拱桥、木制桥,造型不一,各成风景。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一串儿寄寓乌镇人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桥名,读得你慈眉善目眯眯,仁心佛意满满。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放生桥,因了西栅寺庙香火旺盛,常年有信众买了鱼虾来桥头放生而得名。通济桥与仁济桥呈垂直夹角,桥相连,水相通,从这个桥洞能望见另一座桥,这处景观叫作“桥里桥”或“洞中桥”。古桥新桥,石桥木桥,有水就有桥,有桥就是路。正月十五“提灯走桥”是乌镇的习俗,点一盏老字号“张炬兴”的灯笼,热热闹闹地穿街过桥,有“走十桥祛百病”之说。人生如过桥,步步有境界。一座桥便是一只砝码,增加着乌镇的重。
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桥乡乌镇该是发生故事的地方。桃红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撑一柄软软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蒙凄迷的水墨画里。软软的风,牵起江南的衣角。画外音,有心在轻吟。
驿动的心需要安顿的窝,江南的亭台楼阁是最好的去处。乌镇的建筑有南梁时期寺庙建筑的影子,“九寺十三庵,东西两宝塔”,历史上曾有庙、观、塔、寺、庵、堂、殿、祠达50多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这里开坛布道,庙宇教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钟磬相闻,让乌镇有了几分宗教的神秘感。南朝的风,唐朝的派,南宋的雅,明清的颂,民国的韵,流转在乌镇的屋宇檐角,似凝固的音符发着往昔的回响;而镇上的民居各色各样,幢幢不同景,款款不重样,或大方朴素,或精巧细致,列队走在乌镇长长的T台上,展示自己的颜值。
乌镇的房屋大多是砖木结构,河中生柱,水上架阁,结构密集但有章法,紧凑中常有闲笔。角角落落的创意,里里外外的匠心。像一幅幅工笔画。高墙深宅,绿影婆娑,爬墙虎苍苍地攀到窗棂,窥视江南园林的风情。每一户的窗牖都很讲究,大窗套小窗,扇叶微启,似清风在小叩、快门在美拍。进门有梯,楼上有阁,虽然逼仄却有满满的舒适感、妥妥的安全感,不会堵塞,没有磕绊。屋挨屋,墙跟墙,进一家门做千家客。枕水人家,千家一条枕,万人不同梦,各有各的温柔乡。
最具人气的民居,当然集中在只有两三米宽的西栅大街。遍地是茶馆,满街是客栈,沿岸是餐馆,可以接南北客,谈东西事,每一句都那么实在、谦和与妥帖。从从容容,软软服服,乌镇的日子散淡而恬静。
清晨的乌镇,从曙色里钻出来那么多的船儿,或撑一支长篙,或摇一柄烂桨,聚向景行桥和栈桥之间的水村渔市。夸着自家的瓜果菜蔬、鸡鸭鱼虾,你让我推,讨价还价,从容和气不争吵。水岸上的人儿,依旧在茶座、酒肆、餐
展开
目录
上篇 大江铺长卷
有一个故事,叫乌镇
乌镇的早晨
乌镇的味道
乌镇春秋
千年的桨声
中国,只有一条长江
我家住在长江边
江南的背影
一个人能走多远
一江清水向东流
下篇 日月舞椽笔
谁的宋朝泪在飞
江南满江红
剑胆琴心
南宋的最后一位忠臣
风帆起江南(上)
风帆起江南(下)
赤壁的天空
“楚”字是这样写成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