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说文》学家、训诂学家,师从黄侃先生,是章黄之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说文解字通论》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关于《说文解字》的概论性专著,虽然初版于1981年,时至今日,仍然不失为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说文解字》入门读物。
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相关著作,有不少偏重从文字学角度讲解初形、本义,陆先生《说文解字通论》的突出特点是贯通字形、字音、字义,全面阐明《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以训诂为中心,会通文字、音韵,综合运用《说文》解释古代文献、认识古代社会。
陆先生对古代典籍十分精熟,信手拈来,每立一义,辄援据丰富贴切的例证,深入浅出,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说文》、运用《说文》,切实提高阅读古代文献、亲近文化传统的能力;同时也使精深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章黄《说文》学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对文献语言学形、音、义三者互相依存的关系,可以作这样一个粗浅的比喻:汉语的字、词犹如北京人喜欢吃的糖葫卢。糖葫卢是用竹签穿上一串果子,果子上粘上糖。果子好象字义,果子外皮的糖是字形,竹签子好比是字音,关键是必须用竹签子穿在一起才能成为糖葫卢。所以说以“声音”统帅“形”、“义”是研究文献语言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汉语研究史上最可宝贵的经验。
在先秦古书里,有不少标明义界的范例。一种是用极精确、简练的几个字就形象地说明了它的义界。比如,春秋时代卫国的一个公族叫“孟絷”,其名是因为他一只脚有毛病而得。“絷”“垫”皆从执得声,絷可读垫,则孟絷之絷,即今所谓“踮脚”之踮。《春秋》三传都想把孟絷以脚有毛病而得名这一点加以形象的叙述,亦即把“絷”的义界标明出来。《左传·昭公七年》:“孟絷之足不良,能行。”这个解说比较笼统,没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就不如《穀梁传》解释得精确。《穀梁传》只用“两足不能相过”六个字就把“絷”的义界非常形象地标识出来了。因为一般人走路,总是先迈一只脚,再用另一只脚迈过去,这样两脚交替地去行走,也就是“两足相过”。孟絷的一只脚有毛病,只能先迈一只脚,再跟上一只脚,这只有病的脚总也不能迈过那只脚去,因此,“两足不能相过”正是描绘出踮脚人走路的形象,恰好抓住了事物特点。
序…………许嘉璐
引言
第一章 《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一、关于形、音、义
二、关于文字与说解
三、关于“六书”
四、关于笔意与笔势
五、《说文解字》标音的方法
〔附〕章太炎《一字重音说》
六、《说文解字》解释字义的方式
第二章 运用《说文解字》解释古书
一、运用《说文解字》所列的字形解释古书的词义
二、运用《说文解字》的说解分析古今字义的变迁
三、运用《说文解字》分析词义的系统性
四、运用《说文解字》分析假借现象
五、充分利用旁见的说解
六、注意《说文解字》的训释字和被训释字
第三章 《说文解字》中所保存的有关古代社会状况的资料
一、关于古代社会生产
二、关于古代的科学
三、关于医疗学
四、关于社会制度
第四章 《说文解字》的局限性
一、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和观点
二、科学水平的局限
三、归纳方法的缺陷
四、编排体制的紊乱
后记
附录一 基础与专攻
——从黄侃师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
〔附〕我与《说文》(节录)
附录二 我的学、教与研究工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