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周跃群名老中医临证思想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5103620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精彩书摘
  (一)心脉瘀阻
  疾病早期,常以心气虚为主,虚则鼓动乏力,使心脉不畅,可见心胸绞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喘促、咳嗽,气短,肢重,劳累可加重,舌质暗,或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治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为代表方。常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柴胡、枳壳、香附、桔梗、陈皮行气活血;当归养血;降香、延胡索、郁金理气止痛。
  若气滞较重,可加檀香、沉香、荜茇等药加强理气止痛之功;若寒凝甚,加细辛、肉桂、薤白散寒温通;瘀血重者,可予乳香、没药等活血理气之品;阳虚或气虚血瘀,可用人参养荣汤或参附汤合桃红四物汤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心痛卒然发作,急予含服速效救心丸之类。
  (二)肝郁气滞
  五脏中,肝为心之母,子病及母,肝病疏泄失职,则气机郁滞,导致心脉不和,临床表现为心胸胀满、闷重,善太息,时憋气,胸前隐痛阵发,遇情志不遂时容易透发或加重,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舌苔薄,脉弦细。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为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代表方。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气滞血瘀明显,见胸闷心痛剧烈者,可用蒲黄、五灵脂以增强活血行瘀止痛之功;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者,应疏肝清热,用丹栀逍遥散。
  (三)痰浊阻滞
  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液在体内停滞,凝聚成痰;肝郁益甚乘脾,则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瘀互结阻碍气机,气机痹阻,气滞胸中,胸阳失展。痰浊阻滞,可见胸闷如窒,心痛较微,痰多气短,形体肥胖,肢体沉重,倦怠乏力,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纳呆便溏,咳吐涎沫,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或白腻,脉滑。治以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为法,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本方通阳散结、行气豁痰,用于痰盛气滞,胸阳痹阻者。方中君以薤白滑利通阳,行气止痛;臣以瓜蒌实,润下通阴;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佐以白酒熟谷之气,上行药性,助其通经活络而痹自开;半夏一味,和胃而通阴阳。
  若痰浊郁而化热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化痰热而行气活血;如痰热郁而化火者,可加海蛤壳、海浮石、天竺黄、山栀、竹沥化痰火之胶结;大便于结加桃仁、大黄;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须根据两者的偏重而有所侧重。
  (四)寒凝心脉
  久病正气亏虚,或素体阳虚,心阳不足,推动乏力,又遇气候骤冷或突感风寒,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邪凝滞心脉,胸阳不振,血行不畅,心脉痹阻不通而发为胸痹心痛。临床以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辨证要点。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胸闷气短,心悸,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常用当归四逆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方以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薤白、瓜蒌化痰通阳,行气开痹;通草通利血脉;枳实、厚朴理气通脉;大枣健脾益气。
  疼痛较著者,可加延胡索、郁金活血理气定痛;若疼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为阴寒极盛,胸痹心痛重证,治以温阳逐寒止痛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加高良姜、细辛、荜茇等;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舌下含服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阳虚之人,虚寒内生,同气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进一步耗伤阳气,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温阳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伤阳气。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思想渊源
第二节 以“虚”立论
第三节 血瘀致病理论

第二章 论病
第一节 冠心病
第二节 淋证
第三节 失眠
第四节 胃脘痛
第五节 肝病
第六节 中风
第七节 眩晕
第八节 便秘
第九节 咳嗽

第三章 用药经验
第一节 善用对药
第二节 单味药应用心得

第四章 临床观察
第一节 舒心复脉汤治疗心系病疗效观察及典型医案
第二节 回肝康汤治疗肝病疗效观察及典型医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