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涉及多个领域,如中医本源、阴阳五行、经络藏象、气一元论、形神关系、中西医对照等中医文化的热点问题都进行了研究与讨论,既有经典论述,也有现代表述,既有理性阐述,也有案例陈述,很有针对性、现实性,也很有可读性。
序 篇
以宽窄论中医
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奉为人文始祖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数典忘 祖。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 ,是炎帝( 神农氏 ) 亲尝百草 ,品定药 性,肇启“本草” 之源 ,方有 《神农本草经》 ;是黄帝贡献医学巨著 《黄 帝内经》 ,以 “岐黄之术” 教万民疗治百病 。他们护佑着我们这些 “炎黄 子孙” 繁衍生息 ,薪火相传 ,穿越浩瀚宽广的文明星河 ,跋涉艰难狭窄的 岁月险滩,华夏文明因此才成为全世界唯一上下五千年未曾问断的文明。
世界上的医学主要有西医和中医两大体系,两者各有宽窄优劣。不 论孰宽孰窄,中医西医殊途同归,万法归宗,九九归一,同为健康目标, 只要能够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 张仲 景) ,都应该予以利用和弘扬。然而,现代人理解接纳中医,非常不易。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一套归西医管,另一套归中医管。打个比方说, 宇宙有两种物质,明物质,如星球;暗物质,如灰洞。人类也有明、晴两 套生命系统。明物质是建立在尸体上的西医的解剖学,暗物质是建立在活 体上的中医的经络系统。” ①对此,支持与反对中医的两大群体,尖锐对立,论战不休。反对中厌的群体最喜欢用以攻击中原 “不科学” 的话语是没有 “双育试验” “l起j床统计” 之类。中医之争表面上去查理性论证,实为文化之争,加之伪中医劣币驱逐良币,中医文化进退维谷。
毛主席说 :“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 项。” ①习近于总·"15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 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现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间宵代科学的现宝,也是打 开中华文明末库的钥匙。” 晤这个评价和定位很高,是世界贡献,是科学 瑰宝,是宝库钥匙,指出了中医的重要地位和多元价值。中医怎么肩负起 这份责任,这不仅是管理层、医学界的事情,也是社会各界的课题。
一、宽窄文化与中医文化
大家事欢 “天府之国” 成都 ,是喜欢成都人的生活态度,闲适安 逸,乐观豁达,逍遥自在。这种人生态度与这方水土孕育出的宽窄文化大 有关系。
天府之国是四塞之地 ,处川两盆地则形制窄,而出三峡婪门则天地 宽,这是地理的宽窄。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不仅占风古韵,ffiI月蕴含哲 理,这是建筑的宽窄。武侠祠那一副攻心联传颂天下:“能攻心则反倒自
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人文 的宽窄。
宽窄,看似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物理平面空间概念 ,再普通习、二过, 但却是一个很难完整把握 的人文概念、哲学概念。“如果我们把宽窄形 成的空间当作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当作人们命运遭际的一段经历,或者当作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立足点和场所,宽窄就活 起来了。如果其中渗透着诸如贫富穷通、盛衰兴替的变化,爱’恨情仇、生 离死别的纠葛,再加上岁月流逝、天地悠悠的感触,还会有一种诗意的感 觉。” ①老子有云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戚,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宽与窄之间,藏着中庸之道 ,揭示人生和生命的密码, 生与死、悲与喜、荣与枯、曲与直、时与空、梦与醒、老与少、壮与衰、 生与长、收与藏、寒与温、升与降、阴与阳等,都在宽窄转换之间。
人生,无处不宽窄。生命,无处不宽窄。中医,也充满宽窄。 为什么要从宽窄这样一个从来没有过的角度切入中医文化话题? 第一,在宽窄文化的思辨里 ,我们可以从每个人对待人生际遇态度的宽窄之中,找到与中医的密切关联。
中医讲究养生。中医养生有三个层次: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 心。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一般人生来就具有 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主要是靠人体内在的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 来进行,医生干预等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 自动调节平衡、清理身体 “垃圾” 时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把它作为 病因来消灭。王东岳先生的建议是 “无病不检查、微病不用药、小病不就 医、大病不大治” ②。
《 黄帝内经》 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治疗原则 :“上工治未病 ,下工治 已病。”中医的养生文化正是遵循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人有 “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喜、怒、忧、思、恐为五志 ,分别
① 《宽窄之道》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9年。
② 王东岳 ,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出版有《物演通论 》 《人类的没落》 《知鱼之乐》 等。他提出一个新的万物演化规律一一 “递弱代偿原理”,愈原始愈简单的物类其存 在度愈高 ,愈后衍愈复杂的物类其存在度愈低,并且存在度呈递减趋势,后衍物种为 了保证自身能够稳定衍存,就会相应地增加和发展自己续存的能力及结构属性,这种 现象就是 “代偿” ,愈高级的物种,虽然生存技巧越来越高强 ,却不能改变存在效力 越来越衰微的总体趋势。
与有胶健康有着窃切的联系。《黄帝内经》 云:“怒伤肝、喜伤心、忧 伤肺、思伤牌、恐伤肾。”中医认为养生的最高境界最养心,是治禾病 的重要途径,七情六欲贪嚓痴是无形的更为根本的致病因素。再先进的科 技,再高明的医生,都很难治疗一个人的情志之病。叶3医认为 “心为君主 之官
和,气和则血顺,血 顶则气足神旺,气足神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 安从来?
养心的最高法则是什么?是宽心宽怀,解放心灵,海纳百)If ,有容乃 大。“世界上最窄的路,唯有d岛宽的人能通过。” ① 《札记 a 大学》 云: “富润崖,德1阁身,心广体胖。” 这里的 “胖” 不是指肥胖,而是安详、 舒泰之状。《管子 嗣 内)!le篇》 云:“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心安而不 移。” “宽帘’而行,独乐,;It身。” 宽心旺身,这是确常无疑的。现代医学 也证明,心胸狭窄的人因为情绪不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Jfj1.缺血, 还可能读发体内的癌细胞增殖而出现肿瘤。同时,心胸狭窄的人容易生闷 气、长怨气、发怒气,长此以往则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多种常见疾病, 尤其是与精神网索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窃、失眠、 精神错乱、他忘等。
或是豁达,窄即悲苦。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 是没有疾病,而且是 “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杜会上完好的状态
于 “人类巳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 疾病巳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ο 一个人情志的宽窄,体 现在机体对外界环境剌激的不同情绪反应。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 利有弊。七情六欲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因此,《养性延命录》 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黄帝内经》 深刻认识到,形生神而寓 柿,神能驾驭形体,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尽享天年。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显然比一个狭窄自私的人更容易拥有健康。
第二,在宽与窄对立统一的哲学视角里 ,宽窄哲学与中医阴阳哲学在 某种程度上是不同的哲学表达。
中医的纲目是阴阳之道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大道 。中医里阴阳 双方的互相排斥 、互相斗争和阴阳互根 ,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 用、相五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宽窄哲学与中医阴阳哲学属性相通 互用。宽与窄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相对性 ,同时又具有哲学上的对立 统一性,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转换性。宽窄是中国传统中庸哲学文化 的大众化,体现了广与狭、多与寡、深与浅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宽窄 之道不是哲学上的本体论,不是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它属于认识论 范畴,为人们认识自然、观照世界、把握生命、探寻人生、洞悉社会提供 富有智慧性的参照体系和认知尺度。宽窄之道的内涵无限,外延无垠,同 阴阳之道一样变化元穷,含蕴无尽,在无限与有限之间相辅相成,相对而 生,在宏观世界的 “其大元外” 与微观世界的 “其小元内” 之间,是天地 间与人息息相关的一种存在,你理解了它,深昧宽窄,如同深味人生的舍 与得、祸与福、荣与辱之道,便可悟道得道 ,可以从一粒尘埃里看到大千 世界。这种哲理思维是我们中国传统智慧中既深人又浅出的文化,可以和 中医的辩证思维、整体思维镶嵌搞合。一窄一宽相通于一阴一阳,宽窄之 道也是阴阳之道;宽窄转换就是阴阳互根,窄到极点就是宽,阴到极点就 生阳。反者,道之动也!
序 篇 以宽窄论中医
一、宽窄文化与中医文化/003
二、为何中医之门是窄的/009
三、一窄九宽的中医之道/016
四、以更宽的视野看中医/029
五、中西医体系各有宽窄/037
六、拓宽中医现代化未来/042
第一篇 天道宽窄——中医本源与人体外气系统
第一章 天书与人书/055 一、太极阴阳图——宇宙全息图/058
1. 立表测影诞生太极阴阳图/059
2. 太极阴阳图是宇宙全息图/067
3. 太极阴阳与中医之理/072
二、河图与洛书——银河系与太阳系天文图/074
1. 河图源于银河系星象/075
2. 洛书源于太阳系星象/084
3. 河图洛书与中医之理/088
三、八卦图——从天书到人书的转换图/092
1. 从河图洛书到八卦的转换/092
2. 从八卦到《易经》的跨越/098
3. 中医与《易经》同源同理/103
四、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皆本源于太极阴阳/106
五、以阴阳为纲建构天人合一的中医体系
——兼答中华文明里为何没有上帝/109
1.《圣经》与《易经》: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分野/110
2.《易经》:用辩证法工具搭建“天人合一”理论模型/113
3.《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对辩证法的第一次运用/114
4.《道德经》:“老子天下第一”完成万物统一于道/116
5.《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完成医学体系构建/119
第二章 天文与人文/124 一、七衡六间与中医/126
1. 七衡六间与太阳回归运动/127
2. 七衡六间与“七”的节律/129
3. 七衡六间与六六之节/131
二、太阳历与中医/132
1. 天文历法是统治工具/132
2. 太阳历改革与五行对应/133
3. 五行与五季和五气/136
三、太阴历、北斗历与中医/142
1. 阴历与中医月亮盈亏理论/142
2. 北斗历与中医九宫八风/143
四、天干地支与中医/146
1. 天干地支与万物之象/147
2. 天干地支与时空属性/149
3. 干支术数与中医理论/152
五、阴阳十二律与中医/158
1. 律吕纪月 /158
2. 吹灰候气 /160
3. 五音疗疾 /164
第三章 天气与人气/167 一、新冠疫情与“运气”/172
1. 新冠疫情的预测与“运气”话题/172
2. 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173
3. 五运六气理论解释新冠感染 /183
4. 历史上发生疫情的规律/186
二、五运六气与五行生克/190
1. 五运六气是五行的深化/190
2. 五运六气与五行生克/194
3. 五运六气与天干地支/202
三、五运六气与中医理论/206
1. 五运六气与《黄帝内经》/206
2. 五运六气与发病规律/208
3. 五运六气与中医理论/214
第四章 天体与人体/221 一、日月星辰对地球生物的影响/223
1. 星体运行对地球物候环境的作用/223
2. 太阳风暴对人体的影响/229
3. 月亮周期与月经节律/231
二、天体圆运动与人体圆运动/233
1. 阴阳与圆运动/234
2. 五行与圆运动/238
3. 六气与圆运动/239
4. 气机与圆运动/241
5. 经络与圆运动/245
三、全息理论与中医医学/246
1. 宇宙全息 /247
2. 光学全息 /248
3. 生物全息 /251
4. 全息医学 /254
第二篇 经络宽窄——灵枢经脉与人体内气系统
第五章 人体交通 灵枢辉光/265 一、经络的灵枢特性/267
1. 经络的感传特性/268
2. 经络的全息特性/273
3. 经络的通道特性/275
4. 经络的辉光特性/282
二、经络的“哥德巴赫猜想”/284
1.“阴脉为动脉,阳脉似神经”假说/285
2. 穴体-穴区-穴点假说/286
3. 中枢兴奋扩散假说 /287
4. 远祖神经进化遗迹假说/288
5. 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289
6. 气的电磁波与电子激发能假说/289
7. 结缔组织假说和体液假说/290
8. 电磁共振网络假说/291
三、经络的共振效应/292
四、经络的耗散结构/298
五、经络的网络机制/308
1. 经络能量的等级划分/309
2. 经络网络的分布规律/311
3. 经络流注的交接规律/313
六、经络的瓜藤联结/316
七、经络的同气相求/322
第六章 其小无内 其大无外/329 一、“气”是理解中医的钥匙/330
二、古典“气”的现代追问/337
1. 精气的精微/338
2. 原子的极点/342
3. 量子的纠缠/347
三、中医“气”的主要内容/353
1. 气为何物/353
2. 气有何性 /355
3. 气从何来 /357
4. 气分何类 /358
5. 气有何用 /360
6. 气机何如 /361
7. 气患何疾 /363
四、人体“气”的运动机制/365
1. 外气与内气的交感 /366
2. 生物钟与子午流注 /368
3. 一气周流与气机圆转/369
4. 以气论药与性味归经/371
第三篇 神形宽窄——中医摄生之道与人体心神系统
第七章 形神相即/380 一、何谓神明?/381
1. 神明的本义/381
2. 精气神三宝/387
3. 三魂七魄 /392
4. 七情六欲 /398
5. 梦乡几重 /402
二、神居何处?/405
1. 神藏五脏/405
2. 心藏神/407
3. 肝藏魂/408
4. 肺藏魄/409
5. 脾藏意/411
6. 肾藏志/413
三、谁主神明?/414
1. 谁主神明的争论/415
2. 西方学者的发现/417
3. 心脏移植的佐证/419
4. 生物研究的证据/421
5. 心主神明的辨证/426
第八章 以神御形/437 一、形气神一体的生命观/438
1. 形气神乃是一个整体/439
2. 气是维系神形的枢纽/440
3. 形气神之间相辅相成/443
二、上工守神的诊疗观/445
1. 中医误区的“失魂落魄”/445
2. 何谓“望而知之谓之神”/450
3. 七情内伤与“病由心生”/453
三、神形共摄的养生观/464
1. 清静养神 /467
2. 四气调神 /469
3. 气功练神 /471
4. 节欲全神 /473
5. 修性怡神 /475
6. 五音疗神 /476
7. 食疗补神 /479
第四篇 阴阳宽窄——中医道法术与人体诊疗系统
第九章 阴阳之道 一物两体/489 一、阴阳与天地/490
1. 阴阳一体 /491
2. 阴阳二气 /497
3. 阴阳三性 /503
二、阴阳与人体/508
1. 人体阴阳 /508
2. 脏腑阴阳 /511
3. 经络阴阳 /512
4. 气血阴阳 /513
5. 体质阴阳 /514
三、阴阳与气机/515
1. 气机的阴升阳降/515
2. 气机的阴阳开合/523
3. 气机的阴平阳秘/528
第十章 阴阳为纲 辨证论治/533 一、一条纲领定盘星:治则与阴阳/536
1. 阴阳平衡才是硬道理/537
2. 阴阳失衡则生病/540
3. 阴阳纲领定治则/544
4. 《伤寒论》的阴阳观/551
二、一组指头探五脏:脉诊与阴阳/556
1.《黄帝内经》阴阳脉法/558
2.《难经》的阴阳脉法/562
3.《伤寒论》以阴阳为辨脉总纲/564
三、一服中药解顽疾:药物与阴阳/568
1. 药物气味与阴阳/570
2. 药物治疗与阴阳/576
3. 药物服用与阴阳/583
四、一根银针治百病:针灸与阴阳/586
1. 善针灸者,必通经络脏腑之理/586
2. 善针灸者,必通经络辨证之理/589
3. 善针灸者,必通经络阴阳之理/603
第五篇 医道宽窄——中西医差异与两大系统融合
第十一章 中西碰撞 医道甄辨/615 一、中医科玄存废之争/616
二、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
——兼答李约瑟之问和中医是否科学/620
三、中西医哲学层面的差异/626
1. 元气论与原子论/627
2. 生成论与构成论/630
3. 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633
四、中西医理论路线层面的差异/636
1.《黄帝内经》与“四体液学说”/636
2. 中医发展脉络与现代西医诞生/637
五、中西医思维层面的差异/643
1. 整体思维与还原思维/643
2. 取象比类思维与理性抽象思维/646
3. 中和顺势思维与尚刑对抗思维/649
六、中西医解剖层面的差异/653
1. 藏在文化里的中医解剖/653
2. 经典史籍里的中医解剖/655
3. 中西医对照下的中医解剖/659
七、中西医诊治层面的差异/662
1. 中医“蘑菇理论”与西医“摘除术”/663
2. 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仪器查验”/664
3. 中医“自然药物”与西医“化合药物”/668
第十二章 中西融合 巅顶相会/672 一、历史进阶/673
1. 中西汇合/674
2. 中西结合 /678
3. 中西融合 /682
二、哲学融通/688
1. 东西方古典文化哲学的融通 /688
2. 阴阳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融通 /695
3. 取象比类思维与形式逻辑思维的融通/701
三、理论破茧/707
1. 中西医体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708
2. 架设中西医两岸之间的桥梁 /711
3. 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融合/719
四、技术升维/724
1. 现代化趋势越来越明确/724
2. 五诊化诊断越来越常用/729
3. 数字化赋能越来越广泛/735
尾 篇 宽窄之间,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宽窄之间,谨道如法,长有天命/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