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编 制度与人事
第一章 研究型与书院气
第一节 “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第二节 “创造性文化生活”的营造
第二章 从“桐城派”到“新青年”
第一节 “桐城派”与“太炎学说派”
第二节 陈独秀与“新青年”作者群
第三章 “英美派”与“法日派”的形成
第一节 汤尔和的谋划与陈独秀的出走
第二节 评议会中的“英美派”与“法日派”
第三节 1925年北大脱离教育部事件
第四章 “北大中兴”与“除恶务尽”
第一节 评议会与校务会议
第二节 除旧布新
第三节 林损离职与学风转移
第二编 学术与风气
第五章 从词章到考据:以胡适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大学从业者的学者化、专家化
第二节 胡适与文学研究的考据化倾向
第六章 新与旧,文与学——大学文学教育中的新文学运动与旧学术结构
第一节 “向不肖处寻正统”:胡适的文学演进观
第二节 新文学“补丁”与旧学术结构
第三节 创造适应时代的新文学
第七章 知能之辨与诗有别材:大学中文系与文学教育——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文月刊》的争论为例
第一节 知能之辨:大学中文系中的考据与词章
第二节 诗有别材:作家的“造成”与“养成”
第三编 “聚会”与媒介
第八章 《新潮》社与《新青年》作者群
第一节 “谈”出来的《新潮》
第二节 配合与补充
第三节 《新潮》危机与结束
第九章 以《大公报·文艺》为中心的文人群体
第一节 成员与刊物
第二节 三个聚集空间
第十章 新文化运动与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的色彩
第二节 商务印书馆的危机
第三节 被选择的胡适与胡适的选择
附录
胡适进宫与溥仪的形象
溥仪出宫与北京知识界:以胡适为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