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发挥比较优势的关系。在中国,尽管发展大田作物不具比较优势,但从战略全局和长远考虑,中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的方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在这一点上,中国不能学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大幅度降低谷物的自给率。同时,也不能片面地强调比较优势。另外,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核心是口粮安全,本质是食物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不是要全部自给,应该更主动、自觉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只要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统筹安排好国内的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二,坚持走分区分类突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国际上看,迄今为止比较成功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新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大规模土地经营加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好处是可以比较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种是以以色列、荷兰等为代表的劳动加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道路,好处是可以比较好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我国人多地少,按照速水、拉坦(速水是日本经济学家,拉坦是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上更适合走后一种技术路线。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地域差别极大,比较优势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可能会走不同的技术路线。比如,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地区,第一种类型的特点就会更大一些,而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劳动加技术要素所占的比重就会更多一些。因此,要坚持分类分区突破,不搞一刀切。中国东北和西南,可能将来完全是两种类型的农业现代化。刚才听王省长讲,山西农业要发挥“特”“优”的特点,贵州也是这个特点,“十里不同天”,但是农作物非常丰富,而且是绿色有机的,就要走“名、特、优、小、精”这个路。这也是很好的,类似以色列、荷兰的方式。三,要积极稳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大力培育新的主体。从数据上分析,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目前是25%。我认为,到2035年,一产业从业人员可以下降到10%-15%,那样留在耕地上的农户经营规模还有望进一步扩大。但即便如此,终归还是东亚小农户类型。如何推进规模经营?一是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区域差别大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应不同地区的作物布局,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的土地规模经营,让该大的大起来。因为粮食是土地密集型产业。二是主动引导和利用农户分化的趋势。农户分化未见得是坏事。过去杜老就讲,“让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让工副业向能工巧匠集中”,就是引导农户分化,分化了才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化。现在我们要做什么事?就是在分化的过程中,要建立以农耕者为中心的土地流转制度。现在的土地流转制度里,有些并不是以农耕者为中心的。同时,把培育核心农户和职业农民的工作抓好。三是发展家庭农场要配套发展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四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展开